聚会,吃的不是菜而是人

春节将至,聚会吃饭是少不了的项目。同学的聚会,朋友聚餐,客户答谢,走亲访友等等。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的陈晓卿吃遍了全国美食,他说,中国饭桌上最好的吃,不是菜,永远是人。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从到哪吃,吃什么,和谁吃,如何吃,四个问题里面能暴露出一个人的情商和修养,甚至你可以通过这些看出一个人的层次和格局。

心里只有自己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几个在北京过年的闺蜜相约一起聚会。参加聚会的还有一个男生,这个男生是我的闺蜜春晓的朋友。

男生先到了聚会的地点,就担当起点菜的使命,等最后一个女生的到的时候,已经开始上菜了。

放眼望去,桌子上是青蒜炒猪肝,毛血旺,干锅肥肠,还有一道是洋葱圈。最后上来的是鸭血粉丝汤。基本是动物内脏大集合,胆固醇高不说,房间里的气味也是在青蒜和洋葱之间切换。

开始的时候,几个女生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还谈笑风生,后来大家就不怎么说话了,只剩下这个男生尬聊。明显能感觉到女生不悦,迫不及待的想离开。

至始至终,男生也没有问一下在座的女生有什么不可口的,需要不需要添什么想吃的菜。

然后,很显然就没有然后了。

典型的心里只有自己,不管别人。

这样的人,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觉得太随意,不够尊重别人,以后也没有谁愿意带他玩了。

酒桌,作为万能的社交场景,一举一动,都能折射出赤裸的人性,让你无处可藏,无路可逃。

比如,点菜这个小动作,不仅能从饮食上出卖你的生活习惯,更能出卖你人际交往中的软肋。

点菜是一门学问,点菜之前要有画面感,要想象得出你点的菜上桌以后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配色是不是太单调,摆盘是不是太单一,都要考量,荤素搭配的如何,凉菜和热菜的比例,这些都是需要做功课的。最基本的礼节,是问对方有何忌口、有何偏好,并且在点拿不准的菜之前,征求一下大家同意。

最后,还可以留出一两个菜的弹性空间,问一声:你们要不要再看一下?”哪怕对方回答不要,问也比不问好,而不是自己擅自做主。

光从点菜,就能看出来你对某段关系重视程度,有没有用心。把在座的每个人都照顾的很舒服,这是高情商的体现。

吃相难看的人

一个人的吃相最能暴露他的家教和阶层。

因为吃饭是一个人最放松的时刻,也是一个人最容易暴露自我的时刻。

我在酒桌上见过一些人,吃东西的时候能让所有人听见他嘴巴里面发出的声音;

有的看到自己喜欢的菜,就拼命夹的,甚至别人还没尝到就被他一个人给吃完了;

还有的是,遇到好吃的,就一个劲在盘子上挑挑拣拣,翻来翻去,看见他那个吃相,即使是一桌珍馐美味,也会搞得别人一点胃口都没有了。

年底了,为了慰劳辛苦了一年的大家,于杰的老板带着公司的同事们,去了一家高档的西餐厅里吃了一顿自助晚餐。

这家餐厅在上海很有名气,很多同事知道去这家餐厅吃饭,都很开心,也很兴奋。

去到餐厅里,高雅的环境,精致的菜式,更是让大家垂涎欲滴。于杰选了很多东西,拿到了座位上。同事还好心提醒他,不要拿太多,吃不完。他却一脸的无所谓。

大家开始吃的时候,于杰拿出了手机准备拍照发朋友圈,还招呼附近的同事过来合影。

在拍照过程中,发现食物的颜色比较单一,于杰二话不说,再一次跑到了食物领取区,风风火火地又拿了好几盘其他颜色的食物回来,为自己凹造型。

最后,很显然,等大家吃完的时候,于杰的面前还剩下一大堆食物,不懂的量力而行,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不懂得管理自己的表现。

而有的人的桌面,荤素搭配很合理,而且最后没有任何剩余和浪费。显而易见,这样的人既懂得节制,又懂得管理自己。

一个人有没有修养,是否懂得自我约束以及这个人所处的阶层,饭桌会告诉你。

拼命的劝酒

虽然我也很爱喝酒,但是从来不恶意的劝酒。

酒逢知己才千杯少,如果没有知己,不需要舍命陪君子的强喝,喝酒喝的是感情,不是为难人家。

酒桌上就是一些这样的人,你和他都不认识或者不熟,推杯换盏过后,就开始和别人称兄道弟,热络起来,然后就开始灌别人喝酒。

高谈阔论,口吐莲花,而且劝酒的话一套接着一套。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不喝也行。

会喝一两的喝二两,如此哥们够豪爽;会喝二两的喝五两,如此哥们最够档;会喝半斤的喝一斤,如此哥们最贴心。

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杯咱就干。

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天上无云地下旱,刚才那杯不能算。

口若悬河的劝酒词一开始,接下来就死命的劝别人喝酒,不管对方是男性,还是不胜酒力的女性。

唾液横飞,动手动脚,猥琐的中年油腻男的丑态,暴露得淋漓尽致。

不尊重服务人员

生活中我们常见这样的场景,有些人明明自己就是社会底层,经常被自己的老板训斥,心灵备受摧残,每天忍辱负重,饱受压抑之苦。

只要一进饭店,立刻找到了翻身农奴当家做主的感觉,特别喜欢在餐厅对服务员挑三拣四,吆五喝六大呼小叫,动不动就训斥人家,动不动就说:把你们经理叫来!

有人说,男人婚前对待服务员的态度就是婚后对待老婆的态度。

此话虽有点极端,但是不无道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

所以,很多姑娘可以通过酒桌上的这些细节,来判断对方,值得不值得托付终身。

冯仑写过一篇文章《大佬的饭局》里面讲了李嘉诚在香港请长江商业院CEO班的三十几个同学吃饭的事情。

首先电梯刚一开,长江顶楼,70多岁的李嘉诚站着跟我们握手,这样的开场很不一样,我有点愣。其次,一见面大哥先发名片,这个也很诧异,而且发名片还给你递过来一个盘子,递盘子干吗?

抓阄,盘子里有号,拿名片顺便抓个号,这个号决定你吃饭的时候坐哪桌,避免到时候我们这些同学为谁坐1号桌,谁坐2号桌心里有想法。

后来才知道,照相也根据这个号,站哪就是哪。我觉得挺好,大家避免尴尬。

我运气不错,抽到了跟大哥一桌,我当时想,和大哥挺近的,这样吃饭可以多聊一会儿,所以开始没着急说话,没想到吃十几分钟的时候大哥站起来说抱歉要到那边坐一下。

这时我们才发现,四张桌子,每个桌子都多放了一副碗筷,他每个桌子都坐。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他四个桌子轮流坐,而且几乎都是15分钟,到这时,大家都被大哥周到和细致的安排感动了。

大哥大概每个桌子转完基本也就结束了,结束之后他没先走,逐一跟大家握手,在场的每个人都要握到,墙角站着一个服务员,大哥专门跑到那和他握手。

文章最后,冯仑感慨这就是大哥之所以成为大哥的原因,这就是他的软实力。

正因为李嘉诚做人周到真诚,所以很多人到了香港都愿意和他做生意

而且李嘉诚不仅对外人平易近人,对家里的保姆却很有礼貌,保姆送汤他也会说谢谢。

这就是人家成为大佬的所在,对每个人都周到,让别人感觉舒服。

强行社交

春节期间,很多人愿意把饭局,酒桌当做自己拓展人脉,结交大咖的途径。其实,很多情况都是无效社交。

金星在《金星秀》中说过她这样的一个经历。有一次她被一个朋友拉到一个饭局上,一走进包厢,金星发现酒桌上至少有七、八个人是她不认识的,在那一刻起,她就决定和拉她参加饭局的这个朋友绝交了。

我非常能理解金星当时的感受。我有一段时间也经常被人拉着去参加各种聚会,而聚会上有的人是朋友,有的就是朋友的朋友,所以你很难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人参加,最后难保会见到些不认识的,甚至不喜欢的人。

在这样的聚会上,给人一种强行社交的感觉,让人觉得既浪费时间又很无聊。后来,我果断拒绝参加这样的聚会。

当然有人说了,去参加各种聚会就是为了多认识些人,积累自己的人脉。

真正的人脉,真不是靠吃一顿饭,喝一次酒,就能建立起来了。即使你加了大咖的微信,有了大咖的电话,对于别人来说,你只不过是一串号码。

人脉不是微信上加了多少人,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想认识你。

酒桌上的强行社交,只会暴露你的浅薄和无奈。

春节放假期间,各种聚会很多。当你不知道去一个聚会能收获什么,趁早推掉它吧。

6人以上为无效聚会,没必要的应酬能省则省。

春节本是一个阖家欢乐,其乐融融的节日,与其参加一些不必要的应酬,看一些戏精的表演,不如把宝贵的假期留给家人和自己。毕竟辛苦一年了,也该让自己轻松一下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