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是大村,人口有好几千。村子四面是山,几乎与世隔绝。
这天,村边的山上来了几个陌生人,西装革履,手里还拿着锤子,在山上敲敲打打的。起初也没人在意,但第二天当“西装”们又出现时,有村民就好奇地跑去看。
谁知“西装”们一看见村民就停下手中的锤子,坐在山上假装扯闲淡。村民们问他们是什么人,来干什么。他们说路过的,见风景好,欣赏欣赏。可是说话时眼光躲躲闪闪的,神色也明显不正常,似乎在隐瞒着什么。
村民们捡起他们敲下的石头,瞅瞅,灰褐色,就是普普通通的石头,于是悻悻而走。刚走出几步,“西装”们就拿出放大镜端详石头,见村民回头看,又慌忙收起来。
“难不成我们这里的石头有什么讲究?”下山的路上,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可是谁也没当真——真是有讲究,还能等到今天才被发现?
可这件事情却真有讲究,一天夜里,月黑风高,一个村民到山上寻找丢失的羊,发现一处山脚下有闪闪烁烁的灯光,悄悄摸过去,一看是几个人正在鬼鬼祟祟地砸石头。
这个人赶紧跑回村子,叫上十几个村民,捏着棍棒,来到山上。那几个人一见村民,爬起来就要跑。村民们一哄而上,将他们全部抓住了。
村民们将几个人带到村里,一个村民一眼认出他们就是前几天在山上砸石头的那几个“西装”。村民们立即意识到了什么,喝令他们老实交代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西装”们可怜兮兮,只说是留恋这里的风景。村民们来气了,将他们绑起来,但他们咬紧牙关,什么也不说。村民们开始搜身,搜来搜去,从一个人的内衣口袋里搜到了一张字条,刚要打开,“西装”们却塌了天一般大叫着,拼命挣扎着要来抢。
村民们知道这里一定大有文章,死死地按住他们,打开纸,是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图,还写着“褐金玉玉脉图”几个字。
什么是褐金玉?在哪儿?村民们不顾“西装”们痛不欲生、如丧考妣的样子,勒令他们说清楚。
面对群情激昂、真能置他们于死地的村民,“西装”们只好老老实实地说:“褐金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玉石,价值连城,目前只在安徽发现一处,你们这是第二处……”
安静的山村毫无过渡地热闹起来了,男女老少连夜涌到山上,锤子、斧子、镐子、凿子,叮叮咚咚,铿铿锵锵,只把山上的禽兽给吓得一个劲地哀叫,逃命。
人太多,而按图上所示的玉脉横断面又太小,于是大家开始吵骂,打架。可是,八辈祖宗都骂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村民们只得坐下来商量,商量的结果是,把全村村民分成若干组,每组三天,轮流着上山挖玉,谁挖到归谁。
不久,那几个“西装”又来了,这次他们是光明正大地来,而且就在大家开挖的山洞口安营扎寨,收购褐金玉。
村民们赶紧将自己挖出的褐金玉抱来,“西装”们拿则出放大镜,上下左右仔细地端详,这里那里轻轻地敲击,再放进一个电子仪器里好一阵地检测。
最后,虽然挖到真正褐金玉的只有寥寥三四个人,但这三四个人却是幸运得无法形容了——他们都获得了累死累活耕地种粮忙一年都赚不到的钞票。
全村人的眼睛都红了:轮到自己挖的三天里,不吃不喝不睡觉,连天累夜不停歇,以致三天后大多是被抬出山洞的;不是自己开挖的日子里,也尽量挤进洞里,将那些被丢弃的石头抱出来,砸碎,寻找可能藏在里面的褐金玉。
“西装”们都是热心肠,拿着各种各样的仪器,山上山下、洞里洞外、这儿那儿,一刻不停地给大家做指导,一再提醒不要偏离了玉脉的走向。
当听说山那边的村民开始从那边往这边挖的时候,村民们更着急了,更是没日没夜地拼起了命。
村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半年后,当这座山被他们打通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挖到了褐金玉,都得到了种粮三年都赚不到的钱。
市政府大楼里,“西装”们向领导汇报工作:“我们花了少得不能再少的资金,在短得不能再短的时间里,就打通了这条山体隧道……”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