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衡县是个山区县,因可以遥望南岳衡山而得名。而真正处在衡山余脉地段的是跑马乡,与县城相距近百里。该乡的古木村,则与邻县搭界,四周山峦起伏,林木茂密。但冷浸田一年只能种一季稻,产量也低,菜地东一块西一块,由分散的人家自行去打理。好在还有茶叶、茶油、木材、草药的出产,日子倒也过得自给自足。
覃子良是古木村的村长,六十来岁,长得结实粗壮。覃家的一栋两层的砖瓦房,矗在山深林密的葫芦谷,只有他和妻子秀姑两个人居住。
大女儿和二女儿早嫁到外县去了;小儿子覃小锋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本县文化局的公务员,也成了家,如今三十二岁了。
覃子良常对秀姑唠叨:“小锋怎么就不进步呢?上十年班了,还是个普 通干部,我都是带‘长’字的村长哩。”
秀姑笑了,说:“村长是个什么官?有级别吗?”
覃子良颈根一硬,说:“可我还是有名的‘野菌王’,会采菌,赚得到活钱,这栋砖瓦房是怎么来的?还不是我用卖菌子的钱建的!”
秀姑不作声了。
这片山区确实出产菌子,菌子就是蘑菇,古书中又称作“菰”“蕈”。很多人只是碰到了,随手采来做菜吃,而且是一般常见的菌子。但覃子良却是可以定时定点去采,好像到自家菜园里摘菜摘豆一样,并且每回都是满载而归。
他认识各种各样的菌子,品优品劣,有毒无毒,怎么处置,怎么烹炒,都是他爷爷、父亲口传身授。他也遵循祖训,这些奥妙从不对外人言。
菌子主要生长在春、秋两季,常见的有地皮菌、丝茅菌、雁鹅菌。覃子良却能从他人很少去的密林里、草坡上、沟壑边,找到洁白的菌伞上有绿色、黄色斑点的绿豆菌、黄豆菌,深紫色的平片菌子名叫紫云菌,有一种成群成簇个如红宝石般的胭脂菌。胭脂菌采回来后,要经过灶火熏烤,才能食用,否则麻口。
此外,还有寒露节前后才长出的寒露菌,洗净、晾干,再浸泡在盛着茶油的坛子里,称作茶油寒菌,可炒可煮,味皆鲜美。要找到这些菌子的生长处,得会看“菌脉”。菌子落下孢子才生长菌丝,土里有菌丝的地方叫“菌脉”。覃子良有好眼力,知道“菌脉”在哪里。
寒露快到了。
这天,覃子良的手机忽然响了,是儿子打来的。
“爹,今年的寒露菌别卖了,都留给我。”
“小锋,你要这么多干什么?往年的这几天,我可以采五六十斤。五十元一斤,我可以收入一大笔钱。”
“爹,我要它有大用,绝不是为了转卖给别人。钱,我给不起,就当你赞助儿子吧。菌子要用茶油浸泡,放在坛子里,一共要十坛。”
“好吧……好吧。”
“爹,你儿媳妇要跟你通话。”
“我听着哩。”
“爹,你孙子最喜欢吃寒露菌了。到时候,我们会开车来拉。”
“呵,好,好。”
……
一眨眼,冬至快到了。
风刮得紧,霜下得重,只是还没下雪。
早饭后,覃子良和秀姑坐在厅堂里,烤着木炭火。
“那十坛寒露菌,够我们孙子吃大半年了。那阵子采菌累狠了,差点让我这把老骨头散了架。”
“是呀,老头子本事大着哩。”
覃子良的手机响了,一接,说话的竟是孙子。
“乖孙子,放寒假了吧?你爹妈上班去了?”
“嗯,爷爷、奶奶,我想吃寒露菌。”
“孙子,你家里有的是,等你爹妈回家了,让他们给你做菜吃。”
“家里没有了。”
“怎么没有?十坛呢!”
“都送人了。”
“送给谁了?你说!”
电话里传来哭声:“送给他们单位上的人了,爹妈说,他们要进步哩。”
“屁话!就不能留一坛子给我孙子?”
“他们说,这样的好东西,城里有身份的人才能看得上眼。”
关了手机,覃子良的脸色很难看,忍不住连连叹气。
“现在正是冬至菌出土的时候,只是又少又难找。也只有我们这地方才有这玩意儿,我得马上进山去。”
“老头子,天冷、路滑,去不得!”
“不怕,找到了,我要坐长途汽车送去,让孙子好好尝尝老家的风味。”
“我跟你一起去吧,也好有个照应。”
“好——”
覃子良的眼里,忽然涌出了泪水……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