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咱就好办了
“赵长子”(身高一米八九,且瘦,故名)是县里的“一把手”,能力超强且清名远扬,用坊间的话来说,这家伙几乎“油盐”不进,百毒不侵,一心只想干事业,所以,升迁得也比较快,从秘书到县长,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春节过后,从临市过来一个大老板,还是个女的,据说非常厉害,手下企业值十个亿。她看好了本县的一家酒厂━━专门生产“××老白干”的,名声还行,但效益差远了,半死不活,苟延残喘。
女老板看中了它的牌子,一心想买下来。
一黑夜,女老板得知赵县长不在家但夫人在家,便去了,相谈甚欢,临走之际,将一档案袋留下,说:“麻烦您转交给赵县长。”
里面是一张存有三百万的银行卡。
赵县长果然第二天就将卡退了。
不久,县里成立“爱心基金会”(这是赵县长的杰作),女老板认捐一百万。赵县长知道后,竟摒弃前嫌,给了女老板一个项目。
女老板恍然大悟:这家伙,确实是个干事的!好,有办法了。
女老板工作做得很细,没多久,便打探到赵县长有位恩人是市委组织部的。
用了二三十万,买了幅书画,去市里找了组织部的那位关键领导。又不违反原则,该领导很痛快地发话了:“行,我帮你打个招呼,你去吧!”
不到一周,赵县长便安排有关部门主动找到了她。
手下啧啧称奇。女老板轻轻一笑:“这家伙,是想干点事━━他可以不爱钱,但,不可能不在乎权,这样咱就好办了!”
科学选址
眼下市领导们的头等大事就是争办“园艺博览会”━━原本,自己的左邻右舍(江湾市和江川市)一个经济最发达,一个交通最便利,是最有可能胜出的。幸亏市领导们高瞻远瞩、不惜血本,加之关键时刻省里主要领导亲自点头,总算侥幸夺得承办权。
为了不辜负省里领导的厚望,常委班子已连续三个晚上专题研究“园艺博览会”选址。经过激烈争论,初选目标定在城东南的秀水镇或城西南的丽水镇。还有一个折中方案,索性将这两个地方联成一片来建,这样就能带动两个地方发展,省了争来争去。
正在此时,赵书记接到省里那位“主要领导”来电:“小赵啊,选址的事,定了吗?”
“正准备专程去省里向您汇报呢,初步方案订下来了,是秀水或丽水这两个地方……”
“哦,班子里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没什么不同意见了,大伙的意见比较统一了。”
“城北的北港也可以考虑考虑嘛,记住,你们一定要统筹安排,做到科学选址啊……”
赵书记还想再汇报上两句,领导的电话竟挂了。
城北的北港?赵书记越想越觉得这里面有文章,仔仔细细一打听,问题果然严重了:北港有一大片别墅群,2000万一套起价,现在销路很不好……据说,开发商正是这位“主要领导”的……最后,经过常委会研究,一致同意:本届“园艺博览会”的选址,定在:北港!
联手
要闻部主任张一江的大学同学赵一鸣最近提了处长。赵一鸣在纪委工作,每天都要看一大摞举报信。赵处长有次酒后跟张主任说,一天看一大摞,看得我头晕眼花,心烦得直想吐。
张主任对“线索”天生敏感,当即便问:“老同学,都是实名举报吗?”
“实名的少,大多匿名!”
“以你的眼光,匿名举报的,真实性有多少?”
“没几个人是吃饱撑的,虽然匿名,真实性也八九不离十……”
“匿名的,你们咋个处置?”
“一般只是登记,不会兴师动众,也没那些人手……”
“老同学,来,咱俩干一个!”
“嗞━━”两人干了一个。
“老同学,咱俩联个手吧?”
“啥意思?”
“你把匿名信的内容透露一二——最好是那些在企业单位当领导的,党政机关的咱不要,剩下的我来操作,到时忘不了你!”
“不会弄出事来吧?”
“你我是那种低智商的人?”
第一周是个企业的老总。贪污,杭州、上海都有行宫,里面住着二奶、三奶。
赵主任去采访后,老总欣然同意做一个25万的广告专版。
第二周是个处长。问题小点,但大同小异,受贿,乱搞女人。
赵主任去采访后,处长也很爽快地“喊”了一个单位,做了15万的专版(问题小点,量刑就少点)。
第三周……
某日,哥俩又在一起喝酒,赵处长有点不放心:“没事吧?”
张主任嘴一撇:“放心吧,老同学,第一,我挑的都是明白人;第二,我决不让他们个人掏钱;第三,他们掏了钱后我还返给他们提成!”
有准备的人
“成功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甭看李三娃仅读到初中(且还没毕业),但,这话他是牢记于心,并时时付诸行动的。收获,当然是颇为丰硕。
比如,他刚进城,在一小区里干保安——数月之后,利用值班之余,李三娃一块抹布,一桶清水,把一辆尾号D2386的普桑车擦拭得一尘不染。半年之后,他因此进了一家工厂当了工人。后来大伙才明白,车主是那家企业的劳资处长。
又比如,进厂之后(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李三娃主动接近车间主任,不到俩月,便天天变着花样把主任的早饭给买好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不到一年,便撂了车工的累活,干起了吊儿郎当的维修工。
转眼又是两年,李三娃便弃了车间,奔向了办公大楼,进了最热门的采购处。
去年春上,李三娃去外地采购一批机床配件。坐的长途大巴,夜已深,人昏睡,正蒙蒙眬眬之时,“砰”的一声巨响,豪华大巴“轰隆隆”一头冲进了路旁深沟。
春寒料峭,积雪厚重,加之夜正深,一车三十八口,亡之竟大半。李三娃虽头破血流,但神志尚清,破窗之后,硬是率先把一个大胖子连拖加抱给拽了出来。
事后俩月没到,李三娃如愿以偿当了采购处的副处长。
有人私下传:知道不?李三娃上次救的那个“大胖子”,人家是县政府里的一位领导。
老婆也非常奇怪:“你咋知道他是领导的?”
“上车后,我坐他身后,他接电话,我从语气上就知道他肯定是个官!这样的人,我肯定要先救的!救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吃亏!”
“别忘了,咱可是个有准备的人!”李三娃颇为得意地补充道。
【责任编辑 何光占 xiaoshuoyuekan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