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研院的曹教授热衷于科学研究,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正当曹教授准备在科研路上大干一场时,一纸文件,下派曹教授到区委挂职,任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到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曹部长就在心里定下了一个课题:《组织部长与被提拔干部关系研究》。自己既是课题组织实施者,也是案例实验对象。
刚定下课题名称,曹部长就接到市科研院老院长打来的电话。老院长说:“小曹呀,我的外侄张三就在你管辖的地盘工作,还只是个部门二级班子成员,你可要关心提拔他呀。再说.了,你以后回科研院,我也可以向组织上推荐提拔你嘛。”
曹部长一听左右为难。选人用人,那得根据干部提拔任用条例规定,得根据干部德才表现。但不听老领导的话,以后自己回科研院恐怕日子要难过。罢罢罢,那就把张三这种有背景的干部作为实验对象提拔吧。想到这里,曹部长回答道:“院长放心,我一定落实好您交待的事!”
于是,曹部长找张三谈话,表达了培养他的意图。张三连声道谢,表示终生感激曹部长的知遇之恩。不久,张三被提拔为领导。曹部长把张三这一类凭借外力、依靠背景提拔的干部归类为“外才型干部”进行研究。
不久,干部李四进入曹部长视野。李四是单位公认的业务骨干,连续多年年度考核保持优秀。李四常常被抽调到区委、区政府从事中心工作,工作成绩显著,群众呼声很高。曹部长眼睛一亮:“这才是人才嘛。”
于是,曹部长找李四谈话,表达了要培养他的意图。李四连声道谢,表示终身感激曹部长的知遇之恩。不久,李四被提拔为领导。曹部长把李四这一类凭借真才实学、依靠能力水平提拔的干部归类为“人才型干部”进行研究。
还有一个叫王五的干部也进入了曹部长视野。有一次曹部长到一个部门检查工作,感冒了,说话嗓子有点儿沙哑有点儿痛,马上有个干部递上金嗓子喉宝。那干部点头哈腰地说:“我叫王五,请曹部长多关照培养。”曹部长当时笑了笑,觉得这王五很会察言观色。过了几天,也就将这事忘了。哪知道有天弟弟打电话来,说母亲患急病住进医院,等曹部长赶到医院时,却见王五早在那里端茶倒水地侍侯着呢。曹部长的母亲出院后,几次给曹部长打电话说:“儿啊,小王这孩子很不错,经常到农村来看我,挺讨人喜欢的,你应该多关照关照他。”
曹部长私下考察了王五的工作情况。了解到王五工作能力平庸,但脑袋活络,善于溜须拍马,深得领导喜欢。曹部长不禁皱起了眉头。正犹豫不定。王五主动找上门来,送上一个厚厚的信封,表达了想进步的愿望。曹部长叹口气说:“看在我的研究课题的份上,就满足你的愿望吧。”王五连声道谢,表示终生感激曹部长的知遇之恩。不久,王五被提拔为领导。曹部长把王五这一类能力平庸、依靠拍马送礼提拔的干部归类为“庸才型干部”进行研究。
时光飞逝如电,不知不觉,曹部长挂职已满两年,又回到市科研院工作。曹部长发现,两年来,张三、李四表示“终身感激曹部长的知遇之恩”只是句空话,曹部长生日或者春节,他们连个问候也没有。倒是王五,把曹部长爱人、儿子、父母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总是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来庆贺。
不久曹部长病倒了,躺在病房里的曹部长仍然忘不了撰写《组织部长与被提拔干部关系研究》。住院以来,张三、李四都没有来看望老领导,只有王五经常来。王五还把曹部长的农村弟弟、姐夫招聘到自己的单位工作,令曹部长既不安又欣慰。
几年后曹部长的儿子被提拔为组织部长。病床上,垂危的曹部长把《组织部长与被提拔干部关系研究》交到儿子手中,郑重地嘱咐道:“儿啊,你走上组织部长岗位,要多培养些庸才型干部——那些外才型干部倚仗背景上位,他要感谢的是他的靠山,不是你:那些人才型干部依靠能力上位,他要感谢的是他自己,不是你:只有庸才型干部深知没有你的提拔,就没有他的出人头地,只有庸才型干部懂得报恩……”
[责任编辑 何光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