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先生是清江浦名医。
杨立之喉咙生痈:红肿溃烂,脓血如注。
这可是个做广州通判的爷,什么样的名医请不到呀?
可是,什么样的名医也没治好他这个病。
找这个老杨试试吧。
杨介并不把脉,只是轻轻松松地说:“先吃生姜一斤。”
晕,人家的喉咙已经红肿溃烂,再吃这辛辣之物,那不是火上浇油嘛,你杨介,懂不懂医理?
好在这位通判大人还算沉得住气,让家人买了鲜姜回去切片食用,可是杨介笑笑说不必了呀,我来给你画点儿吧,准保比买得便宜。
濡上黑臭的墨,掭笔伸纸。
一会儿,那纸上便也浓淡参差,细看看,是一坨一坨老姜。
拿回去,每天裁一点,放在砂锅里煮沸了食用。
一月而愈。
杨介说:“先生任广州通判,必想和当地人搞好关系,广州人喜食鹧鸪鸟,先生肯定也入乡随俗了。而鹧鸪喜食半夏(一种中草药),半夏有毒,久而萃于鹧鸪肌里,先生食鹧鸪,所以有半夏之毒,我用生姜制之。”
哦,是这么回事。
可是,为什么非要你画的生姜就灵了呢?
我用的墨,其实就是老姜的汁,用它画个萝卜白菜,你的病,一样治得好的。
半夏的毒性本来很小,可是它长期在鹧鸪体内滋长,人食用一两回鹧鸪也不致病的,你想想,你是长期食用形成这个病的呀。
鲜姜,能有这样的功效吗?
而且我那作画的纸,也不是画店里的宣纸,那是取陈年的槐花捣制而成的,槐花,可以凉血散淤。
哦。
两个人,就这样成了朋友。
我不喜欢杨立之这个人,他,怎么也和杨介一起姓杨呢?
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好几次,我想给他换一个姓。
可是最后,你看到了,我还是用了“杨立之”不是?
我年青的时候在旧书摊子上买到过杨介的一本手书医案,这个事,人家写在医案上呢。
真人真事,写小说,也得尊重一下不是。
好了,杨立之就杨立之吧。
那时候,杨立之四十多岁,家里一摊子事,官场上一摊子事。
老婆留在家里操持家务,他一个人,留在广东操持官场。
因为是朋友了嘛,杨介就笑,说你这样,要出事的哟。
能出什么事呀,杨立之说我和老婆也常常每年聚几次的,可是你瞧,至今连个后也没有。
我不甘心呀。
哦,我知道了,你是那个方面有病。
我这样的人,在外面能出事?
像你这样仕途通达的人,如果没个后,实在是一个心病。
既然是病,我就得想法子帮你治一治。
哪天,你把嫂子请来吧,我给你们把把脉象。
这个病,也是有法子治的。
好了,夫妻俩恭恭敬敬地来到杨介的诊所。
我还给你们画幅画。
磨砚理纸,画了个观音送子。
挂到夫人的内房吧。
注意了哦,只能挂在夫人的内房。
夫妻俩天天看着那画,期待着观音给他们送子。
说给杨介,杨介就笑,说,你们,就没想做点啥?
我都那样好多年了,能做点啥哟。
试试吧,回去,试试。
回去将信将疑地试试,竟然入了港,竟然很畅美。
竟然,有了孩子。
去广州之前,杨立之悄悄临摹了那画,然后,将那幅真的取下带走。
那么多年孤馆无聊,现在,有了这幅画,他的心事活跃了。
我到南方再找个夫人,这画,还挂在夫人内室。
不就没事了嘛。
找了个二八俏佳人。
时时有神来之勇。
倒楣的事也来了,那女子天天在屋里待着,一开始还羞答答的,后来,竟然不让杨立之出门。
大白天的,也想成那等好事。
沾着碰着,就不管不顾地大呼小叫。
惹得屋外的人憋不住笑。
杨立之,就招架不住了,慢慢地,不敢回来了。
那女子呢,可真是老房失了火一样,救都没法救了。
因为杨立之不来,就打起吃野食的主意。
杨立之,哪受得了这个,一狠心,要了她的命。
杨立之被拿下狱的时候,杨介去看了他。
我不该呀,杨介说,那幅画,我就用媚药熬成的汁画的。
这个,我猜到的呀。
那个媚药,是青木香、枯矾、牡蛎、川椒、麝香、木毙子配成的呀,叫惹意牵裙汁。
那天你们夫妇去我的诊所我就看出来了,不是你不行,是你家娘子不思春,这个药,是针对你家娘子的,是给女人用的呀。
现在,你把它带过来,挂在一个正常女人的屋里,能不出事吗?
这就是你的不是了,虽然被下了狱,可是杨立之仍然打着官腔,作为一个医生,医嘱怎么能说得那么含糊呢?
唉,我当初没细说,也是有原因的呀。
你们做官的,有几个能善终的呀?
为了求得仕途通达,你连不习惯的饮食都不在乎。
为了求得仕途通达,这么多年,你连自己根本没有那个病都不知道。
你把心思全花在做官上,能善终吗?
你就是不犯这个事,也终会犯别的事的呀。
杨立之想一想,竟然露出一口很白的牙,您说得太对了。
我不后悔了。
可是我后悔了呀,我多年研制出的药画,救得了人的命,救得了人的心吗?
从那以后,杨介烧了自己的医案,不再给人看病。
我得到的那本医案,应该是烬后仅存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