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张君两人是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
刘君在40岁时辞职下海,现在拥有一家小型公司,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比以前在单位里捧铁饭碗那阵子要强得多。
张君一直在一家事业单位任职。数十年没挪过窝,头上也没有官帽,充其量是个资深科员。他的助手,他助手的助手,都一个个升迁了,他却原地踏步。58岁那年,单位领导要他离开经营开发部,去后勤部当管理员。说是管理员,其实是跑跑腿、打打杂,买点什么文具用品,张罗点什么标语横幅,来了什么外客,发放点餐券之类。工作总是要人干的,且工资不减,奖金也照行政人员的标准拿,收入还过得去,这使他多少有点慰藉。他想不通的是,自己一个堂堂大学理科专业的本科生,老资格了,到头来,因为没有官衔,落得和普通办事员一样的境遇,不发牢骚还真做不到。
一日,同窗好友刘君夜访。张君就向老同学倾吐内心的不爽。刘君非常理解他,说了一些体恤的话,然后打了一个比方。
刘君说:“老同学,我来打一个比方吧,这个比方有点儿像寓言故事。”
刘君的寓言故事大致如下:
有两个男子,一个是18岁的小伙子,另一个是年长他20岁的半老的小伙子,一起从甲地出门,向乙地进发。甲地是比较贫脊的地方,乙地则是个金银财宝聚集处。一路上自然有风雨,有坎坷,有险崖,也的水泊。这么走啊走,就走了10年。到了乙地,18岁的小伙子正好是28岁,而38岁的半老小伙子已有48岁了。这里的财宝很多,可是规定每人只允许取一次。于是这两个人根据自己的体力各取了一份财宝返回。返回的路上又花去了10年时间。那个半老小伙子自然越来越老,行囊的负荷越来越不堪承受,于是就从行囊里一件一件地取出来扔掉。而年经一些的小伙子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壮实,他把同行者扔掉的财宝一件一件地拣进自己的行囊里。
待两人回到甲地,年长一些的青年人58岁了,壮实的生命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头发白了,牙齿也松疏了,更重要的是其行囊里的财宝也所剩不多了。而年轻一些的小伙子此时正值38岁的风华正茂之年,恰好是另一位同行者出门时的年纪。他行囊里的财宝不是先前在乙地所取的一份,同行者所携的大部分财宝都被他拣入囊中。
在现在这个时候,是拥有极多财宝的38岁的那个人有实用价值,还是只拥有少许财宝的58岁的那个人有实用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
张君沉思良久,说:“老刘同学,我明白了,我就是那个58岁的人。”
刘君说:“是的。这就是时势,这就是机会。所以说,你的牢骚和怨言可以休也。要是你出门的时候是18岁,而不是38岁,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张君说:“这只是针对平头百姓而言,那些有职权的官员可不能同日而语呀。”
刘君说:“一样的。至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感受是一样的。”
张君说:“我懂了。谢谢。想不到你老兄虽是个商人,居然对社会和人生有如此精深的研究。好一个儒商,平民哲学家呀,佩服、佩服!”
刘君说:“儒商?哲学家?谈不上!因为我是局外人,旁观者清嘛。这样吧,你也快到退休的年纪了。退了休感到无聊的话,到我公司来干吧。虽然世俗极讲究‘实用价值’,但敝公司是私营企业,刚才那个比方,或者说那个‘寓言’,不合适敝私人公司的。”
张君说:“好的,好的,到时候我一定来你公司看看。”
【责任编辑 何光占 hefang295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