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从中央电台到地方广播,从国家级刊物到县级报纸,都喜欢把某团体、个人在某一方面取得前三名、第三名的佳绩,用“跻身三甲”来形容。其实,这个比喻是不正确的。“三甲”是个等级概念,本义是科举考试中进士的第三等而不是具体的名次——既不是前三名,也不是第三名。
元、明、清科举殿试后,按成绩排出三个等级。第一等叫“一甲”,仅限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谓“二甲”,取若干名,其中的第一名叫“传胪”,他连同一甲三人及会元曰“巍科人物”,代表科举的最高水准;剩下的就是三等,即“三甲”,人数最多。可见,三甲是进士中的第三等,也是末等。有时,也把一、二、三甲全部进士称三甲。但都没有前三名、第三名的意思。
那么,“三甲”又何以成为当今的流行语呢?原来,因一甲进士三名,我国古代的鼎有三足,故从元代开始,把一甲进士又称之为“鼎甲”,或“三鼎甲”。可见,若古为今用,用一甲、三鼎甲来形容前三名是贴切、到位的。遗憾的是,不知何时何人,想当然地把“三鼎甲”缩写成“三甲”,或把一甲三人误解为三甲,并借此来比喻各行各业竞赛、考核的前三名、第三名。由于“三甲”词汇看上去既古雅又时尚:既能取代枯燥的“前三名”“第三名”,又能显示作者的“学养”,故此一经推出,就以讹传讹、被人们经常使用。
司志政摘自《极易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