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妈才能培养出李开复

1961年的三月,我家的小房子里闹翻了天。因为42岁的母亲竟然再次怀孕了,而她肚里的那个小生命就是我。“高龄孕育的宝宝,低能的几率要大一些,还是拿掉吧。”一屋的亲朋七嘴八舌。但母亲铁了心——“我的孩子个个都健康聪明!”就是这样一句回答,赐予了我生命。
  我从小是个特别顽皮的孩子,母亲就尽情地陪我们玩。曾有个邻居夸口,说他家水池里养了一百条鱼,我们全家都不信。我们几个孩子偷偷将水池的水放干,一条一条地数鱼,鱼被折腾死不少。邻居到我们家抗议,妈妈一面道歉,一面偷笑,因为“数鱼行动”就是她带着我们干的。和这样的母亲在一起,我们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
  母亲的宽容和“顽皮”并非没有节制。一旦与我的成长相关,她就会变得严肃起来。在这样的教育下,当其他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已会背《九九乘法表》和古诗词了。
  5岁时母亲送我上了幼儿园,但没上多久我就腻了,每天都是重复着吃呀唱呀……我跑回家大声宣布:“我要上小学。” 我央求母亲让我参加下个月私立小学的入学考试,她答应了。那些入学试题对我来说易如反掌,我考了第一名。考入小学后,我不免得意。经常对亲戚朋友说:“我每次都考100分,连99分都没见过呢!”
  没想到,我刚夸下海口,第二周的考试就得了90分。妈妈拿出竹板把我打了一顿:“打你是因为你骄傲。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懂了吗?”“知道了。妈妈还生气吗?”“不气了,要不要躺在我怀里看书?”小时候,我最喜欢躺在母亲怀里读书。直到现在,书也是我不可或缺的朋友。
  后来,大哥接我去美国念书。我在美国的第一年,母亲陪读6个月后要回台湾。她交代我两件事:“第一是不可以娶美国太太。”“拜托,我才12岁!”我红着脸回答。“美国的孩子都很早熟,所以要早点告诉你。不是美国人不好,只是美国人和我们的文化不一样。而且,我希望你做个自豪的中国人,也希望你的后代身体里流的是百分之百炎黄子孙的血……”母亲继续说:“第二件事,每周写封信回家。”
  于是,我每周都会用中文给母亲写一封信。收到信后,她会逐字逐句地检查,找出错别字,并在回信中罗列出来。为了在信中尽量不写错别字,我到处找中文书籍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正是因为每周一封的中文家书,让我的中文没有被ABC慢慢侵蚀掉。
  逐渐长大后我开始明白,母亲临走时叮嘱的两件事,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梦,深深的中国情。她不止一次地提醒我:“别忘了你是中国人。”
  暮春摘自《家人》
(作者:李开复)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