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霸道特权车
2010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高调启动交通违法专项治理活动,并且将整治重点直接瞄向那些“特权车”。活动开展第一天,就没收了两辆严重违法的警车和公务车。7月30日,针对公务车交通违法的集中整治活动在全省集中打响,在未来100天内,河南将严查公务车交通违法、清理整顿假军车、查处非法安装警灯、警报器等行为,省里还出台一条新规定———在一个月之内,将全省所有“豫O”公务车牌照,全部换成普通民用车牌。
河南的这一专项治理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网友马上联想到一个网名叫“垃圾耙子”的人,有些网民甚至发贴说,正是因为他,才催生了河南省的这条新规。被网友们称赞的“垃圾耙子”,名叫吕建福。
吕建福原本是一位电视记者,业余时间酷爱风光摄影,总爱背着长枪短炮往风景区跑,且喜欢以“直播河南”的网名,把得意之作贴到网上。后来,“直播河南”之所以变成“垃圾耙子”,缘于一次偶然的路遇。
那是2007年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吕建福像往常一样,骑着他那辆“电驴”,在郑州满大街地“找看点”。行至太康路和人民路交叉口时,前面突然发生了交通拥堵,并且一堵就是20多分钟。“这个路口一向都很顺畅,不应该一堵就是这么长时间啊?”吕建福将“电驴”放在路边,背着摄影包跑到前面一问,才知道是一辆挂着“豫O”牌照的公务车,公然在单行道上逆行,遇上公交车后,不仅不避让,竟然干脆将车停在路中间,跟公交车顶了起来。
实在看不过去,吕建福拨打了110。不一会,两位交巡警赶了过来,当即对违法公务车司机进行了批评,要求其赶紧将车移开。没想到,“豫O”牌照司机不仅拒不让路,甚至摇下玻璃用手指点其中一位交巡警的鼻子,扬言要扒下他的警服。“这到底是谁的车呀?这么牛!”一向嫉恶如仇的吕建福再也忍不住了,掏出照相机拍了几张,随即又扛起摄像机,拍了一段视频。
回家之后,看到相机里“牛司机”目中无人的嘴脸,吕建福越想越生气:“不就是开了一辆公务车吗,居然这么牛,要是让这样的人当上了领导,这世间岂不是没老百姓走的路了?”于是,他从相机里挑了几张照片,并剪辑出一段视频,然后一起贴到网易的“新闻贴图”论坛上。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这个贴子的点击率就突破了万次大关,到第三天下午,就已达到20万次。那辆公务车所在的省直某单位的主要领导得知情况后非常气愤,他先是亲自打电话跟当天在场的交警和吕建福核实情况,然后召开机关全体人员大会,公开辞退了那位司机。
这次看似偶然的路遇,让吕建福触动很大。没想到,几张照片、一段视频,竟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有了这次经历后,吕建福发现,原来自己可以为整治违法公车做点事。随后几天,他悄悄地盯守在一个车流量较大的交叉路口,又抓拍了几辆横冲直撞的公车,并且将照片和视频都挂到了网上。结果,不仅在网友们中间引起了震动,同样也引起了被曝光公车所在单位的高度重视。事后,几个司机都受到了单位的公开批评或处分。
有了这些经历之后,吕建福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督促相关部门痛下决心进行违法公车整治。从那之后,他开始把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当成了监督利器,专门拍摄以公务车为重点的交通违法现象。
吕建福在网络上闹出的动静,引来了众多网友叫好,称他为中国的“垃圾靶子”。因为,这类用影像叫板社会丑恶现象的人在美国被称为“垃圾耙子”。
曝光1000余辆违章公车
刚开始时,吕建福把镜头对准街头那些目中无人的特权车和形形色色的交通违法现象,几家大型网站的摄影贴吧和网友论坛是吕建福的主阵地。因为敢跟特权车作对,“垃圾耙子”很快积聚了很旺的人气,只要他有照片或视频上传网络,就有人争着顶贴、灌水。但是,吕建福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工作忙,再加上习惯使然,有不少领导看报看电视,却不一定上网。于是,怎样才能让自己辛辛苦苦拍到的公车违法现象直接进入相关领导的视野,成了他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开有一个“DV观察”栏目,专门播出民间人士拍摄的反映市井生活的视频。吕建福拍摄的一些视频在该栏目播出后,每一段都如巨石击水,反响很大。从那之后,吕建福同时拥有互联网和电视台两块阵地了。
据统计,从2007年7月到2010年7月,仅以“垃圾耙子”之名拍摄并曝光的特权车就达1000余辆,平均每天至少曝光一辆。
尽管如此,对“特权车对头”这一称谓,吕建福却一直不认同。“拍特权车,只是我镜中的一部分,这几年,我也拍市民交通违法行为,也拍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吕建福说,他其实是在跟所有交通不文明现象作对,“其实,曝光只是一种手段,我的目的是要督促有关部门痛下决心解决问题。”
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几年前还比较偏僻的经三路,早已成郑州市的交通干道,但管理却没有及时跟上,其与农科路交口迟迟没装红绿灯,一遇上下班高峰期几乎是每天必堵,却一直没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接到网友报料后,吕建福立即赶了过去,找了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架好照相机和摄像机,在高峰时段连续拍了五天。这五天,仅高峰时段,该交叉路口就发生了七次15分钟以上的堵车现象,三起小型交通事故。视频经电视台和互联网曝光后,引起了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几天之后,这个路口不仅装上了红绿灯,还被列为“治堵”重点。
几张照片、一段视频,就能让相关部门非常直观地看到问题的症结,并着手整改,这些经历,让吕建福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了公众的力量,也尝到了“爱管闲事”的甜头。
催生新规功不可没
随着曝光的特权车越来越多,镜头后面的吕建福也渐渐地浮出了水面。于是,不仅有交管部门请他当监察员,有市民找他反映情况,甚至还有不少交警主动打电话给他报料。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他痛恨之极,那些不幸被他拍到的人,有人想掏钱收买他,有人想拿权势压他,也有人打电话、跟贴威胁他,甚至扬言要花钱买他的胳膊卸他的腿、拆散他的家……
2010年1月26日,郑州市机动车修配管理处一位司机用万能贴涂改车牌,被警察处理时,正巧被吕建福碰上并拍了下来。刚开始,那位司机不怎么当回事,但等听说眼前这个扛摄像机的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垃圾耙子”后,他慌了手脚,先是想给吕建福“意思意思”,被严词拒绝之后恼羞成怒,责问吕建福为啥总是跟公车作对。“你说错了!”吕建福笑着回答,“我不是跟公车作对,是在跟违法行驶的特权车过不去。既然你在交通系统工作,我想,你应该比我更懂交通法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