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十余双眼睛的注视下,65岁的村井安成老师要在学生们面前变“魔术”——他要把烹饪台上的苦瓜变成一个个“甜甜圈”。
苦瓜是这些四年级小学生们春天种下的,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苦瓜生长时,7名小学生还利用垂下的藤条,制作“绿色窗帘”,在教学楼外面遮挡阳光,降低室温。环保烹饪课前,这些小学生站在讲台上,举着室内外温差记录表,讲述他们的成功实验。
这是位于东京新宿区东户山小学综合学习时间的一项内容,帮助学生亲近大自然。综合学习时间是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每周两小时,让小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调查内容。“有30%多的学生选择环保。”位于东京的环境保护交流中心代表森良说。
与中国环境教育注重科学知识不同的是,日本的环境教育更倾向于“体验”。这种环境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此,有的学校在校园里开辟一块田地,让学生们种植水稻;有的则带领学生到垃圾处理厂参观废品回收发电的过程。“这样,小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有征服自然的想法了。”森良说。
东户山小学校长国分重隆在记者面前摊开一份详细的课程安排计划,每个科目都有环保内容。“最难融入的是数学。”他说。即便如此,老师也设法让学生在校园里各自找一棵树,自己计算树木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与记者谈话间,他便接到一个环保组织的电话,向他推荐在工业课、农业课里融入环境教育的活动。
现在,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教育部)每年都会制定环境教育大纲,各个地区的教育机构进一步细化,到了国分重隆手里就是详细列举每个科目、年级和学期的具体活动表。“日本人对环保的要求已经根深蒂固了。”国分重隆指着手里的文部省的“环境教育指导资料”感叹道。
那一场日本教育大辩论
当了40年教师的村井安成如今在东京都新宿区立环境学习信息中心工作。这所民间组织类似于环境教育的中介机构,负责登录环保组织信息,然后由村井安成和他的同事到新宿区各个学校推荐。
村井安成的办公室色彩斑斓,摆放着许多小学生作品,有环保小屋的模型、昆虫标本,还有一个太阳能收集器。一块展板上贴满学生日记,其中一张记着:“今天在电车上,我看到有人穿长袖,而且是黑色的正装。这在夏天是很不合适的,浪费空调。”这所信息中心隶属于新宿区政府的环保部门,通过招投标合作,每年获得政府一千多万日元的活动经费。在全日本,这类非盈利组织有数千所。
环境教育之所以如此盛行,这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教育界的一场大辩论:日本教育缺乏什么?争论的最终答案是,日本学生记忆很拿手,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文部省就此改革,从各个科目中削减了上课时间,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这恰恰给刚起步的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20世纪80年代,日本正经历着著名的经济泡沫时期,股票和土地交易市场盛行投机热潮。“所有人都觉得做什么都能成功,房贷利息6%都觉得能还。”38岁的东京妇女早川美妙子说。
如今司空见惯的企业环保广告,当时几乎没有。一名东京市民唯一记得的是一家地铁公司做的环保广告,它将塑料瓶变成纤维,制成员工制服。
经济崩盘之后,日本开始反思。这意味着国民意识的转变,教师、学者开始专注于环境教育。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日本环境教育论坛成立,这个每年召开一次的全国性论坛前身是清里论坛。1987年,在距离东京市区约2个小时车程的小镇清里召开了第一届环境教育论坛,这成为全国各地教师、学者交流的平台。
日本环保启蒙运动
2010年9月15日,学习院大学教授走访哲郎从书架上抽出两本教科书,其中一本是几年前的小学课本,上面没有现在热门的低碳、地球环保知识,而是讲述“四大公害”造成的工业污染。
四大公害指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哮喘病和痛痛病,它们集中爆发于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环境污染时代的标志。20世纪70年代,公害病的医学认定工作持续多年,受害居民和企业激烈对抗。虽然四大公害只发生在日本偏远地区,但抗议活动和随后旷日持久的诉讼震撼了整个日本。
村井安成的高中时代正好是水俣病诉讼激烈的时候,当时他的课本并没有相关环保内容。“擤鼻涕都是黑色的,走在路上眼睛都会痒。”
10年之后,当法律认定企业责任时,村井安成从学生变成教师,课本上也开始出现了公害教育。
在这期间,日本人尊崇大自然的国民性使得自然保护教育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特别是在都市圈快速发展期间,普通市民更加渴望亲近自然。一种叫做“自然学校”的民间组织、企业开始为这种需求提供服务。
如今,“自然学校”被赋予了环保理念,有解说者专门进行环保宣传。“七八年前,自然学校有两千多所,现在有四千多所了,这意味着家庭与自然接触的意愿在增加。”走访哲郎说。
既是法律,又是文化
对于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染野宪治更愿意相信是环保法律确立所致。这名东京财团政策研究员原来在日本环境省(相当于中国环保部)就职,参与了水俣病赔偿工作。他拿出一张带有坐标系的讲解稿,纵坐标是时间,横坐标代表从限制性法律到自主性措施的演变。时间越靠近现在,带有鼓励、促进性质的自主性法律越多。
从1967年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到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日本的各项环保法律经历了政府、民间力量和企业之间的激烈博弈。
如今,各类环保法令和产业标准都比较完备,连保鲜膜盒外切割用的金属锯条,都有企业更换为更加有利于垃圾分类的代替品。最为典型的是日常垃圾分类,尽管种类区分在各地不尽相同,但每个地方至少能看到5个并列摆放的垃圾桶。这已具体到了每一个饮料瓶上,制造商要标明可回收标志,瓶盖、瓶身、包装纸分为3类垃圾分别回收。为方便消费者撕下包装纸,生产商还特别制作了撕口。“正是有了法律,政府开始有规范,企业也开始遵守,人们才慢慢了解环保。”村井安成说。
环保正成为企业促进消费的招数。屋顶绿化成为潮流,就有商家开始广告推荐大象粪便是绝好的肥料。有人在看电视时会走开或者不知不觉打瞌睡,就有生产商开发了可以感应观众是否在场,或者是否睁眼的电视机,你闭眼睡觉了,电视机就会自动关闭。“企业给了我们很好的正面影响。”家住东京高尚住宅区的园山京子说,“比如买冰箱、空调,就会选不含氟利昂的产品。”“环保意识现在是一种潮流。”爱知大学教授大泽正治说,大概5年前,他在欧洲看到环保袋时,就感觉这将会风行日本。如今,这果真已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潮品”。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