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和越南女儿

  不忘中国军人的恩德

  家住越南谅山的阮文竹是靠吃中国援助长大的姑娘,从小对中国人民就有着深厚感情。可是,20世纪70年代的枪炮声却取代了中越两国的友谊,她和家人看着越南当局用当年中国援助的武器反过来打中国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她哥哥阮文青在1978年10月因不愿和中国人打仗而当了逃兵,结果被打死了。

  1979年9月15日傍晚,阮文竹背着1岁的儿子阿南,在下山回家的途中,借助月光看到只有越南人才能看懂的地雷标记后,才知道自己踩上了越方民兵为对付中国军队而埋设的地雷。那时,只要一抬脚,地雷就会爆炸,她和孩子都将丢了性命。情急中,她拼命呼喊着:“救命!”

  一个浑身是血的中国伤兵听到呼救声后,很吃力地赶来。善良的他忘了战争的残酷,向阮文竹母子挥挥手,示意他们母子不要动,然后趴在地上扒出地雷,剪断了导火线。

  呆若木鸡的阮文竹怎么也不相信中国军人会帮她排雷,中国伤兵向她挥手告别时,她才抱着孩子离去。刚走几步,只听身后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声,她转过身来,看到中国伤兵痛苦地捂住伤口,重重倒了下去……

  阮文竹放下孩子,仔细观察中国伤兵时,才发现这位中国军人的伤很严重:右腿断了,骨头露在外面,胸前的军衣被血浸透了……在阮文竹的呼喊中,中国伤兵慢慢睁开了眼睛,他用手指指内衣口袋,阮文竹帮他掏出了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中国伤兵向阮文竹点点头,而后再也没有醒来……

  回家后,阮文竹打开了那封被鲜血染红的信,信上写着:

  亲爱的妈妈:

  近日还好吗?自从我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娘一直为儿操心,每天都盼望我的平安信。于是,我在战斗的间隙给您写了这封信。

  前天,我们和部队走散了,我和5个战友在茫茫森林中,向着祖国的方向边打边撤,我的5个战友先后牺牲,我也随时都会牺牲。如果我真的牺牲了,请您不要为儿悲伤,也不要恼恨越南人,因为越南人民是好的……如果我能活着回去,一定为娘养老送终……

  信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我名叫张鹏,如果我牺牲了,请战友们在清理遗物时,一定想法将这封信和这张我妈妈的照片转交给我的妈妈宋桂花,地址是鄂西农场柳溪村……

  阮文竹的母亲是云南景洪人,她跟母亲学了一些中国文字,她看完这封信后,被中国军人的顽强意志和真情深深感动。她抱住孩子,吃力地背起张鹏走到离家不远的一座山坡上,找了个弹坑将张鹏放入,又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他的身上。

  从此,阮文竹怎么也忘不了中国军人临终看她的眼神,她一直珍藏着这封信,还冒着枪林弹雨找过中国军队,想把这封信交给中国军队,让他们把张鹏的尸骨运送回国,可都没能如愿。

  就这样,张鹏的坟茔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山坡上,也永远留在了阮文竹的心里,她发誓要永远守着那座坟,战争结束后,再把这封信转交给张鹏的亲人,把张鹏的妈妈当亲妈妈孝敬。她要告诉他们,一个叫阮文竹的越南妇女和她的儿子阿南会终生记得那位叫张鹏的中国军人的恩德。

  她常带儿子去扫墓,家里有了喜事儿,她也会拿来酒菜,让张鹏这位中国兄弟分享她的快乐。在那个中越关系紧张的年代,阮文竹为了守住这座坟,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

  1980年9月的一天,当得知有人在平张鹏的坟时,她拿起铁锹就跑了过去。当时坟头都已经被平了,五六个民兵正干得火热,她把铁锹一横说:“你们谁敢说不是吃中国援助的粮食长大的?怎能干这昧良心的事?”最后,她说服了民兵,等他们走了,她又一点点把坟重新堆起来,边添土边说:“中国兄弟,让你受惊了,往后,我不会再让你受惊……”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张鹏的坟上没长过一棵草,坟包永远是高高的,村里人都说,有儿有女那些人家的坟,也没有这个坟看得好。

  

  找到中国妈妈

  那时的越南经济不景气,为了积攒去中国寻找张鹏妈妈的钱,阮文竹和丈夫开了一家饭馆,父母靠替人碾米、采药挣钱度日。

  战争结束后,阮文竹就开始按信上的地址给张鹏的妈妈写信,也托人打听过,但因种种原因未果……

  1986年,中越两国人民企盼已久的自由往来和边境贸易终于逐步恢复起来,阮文竹也和丈夫到越南的边陲城市——芒街开了一家餐馆,为的是好打听中国妈妈的下落。

  每次遇到中国人前来就餐,阮文竹总是问“鄂”是哪个省的简称,有人告诉她是中国湖北省的简称时,她又问湖北有多大?离鄂西农场有多远?认不认识张鹏的妈妈?见了湖北人,她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1999年3月6日,阮文竹不在家,儿子阿南在接待鄂西电视台一个叫吕梁的记者吃饭时,在饭桌上写了个“鄂”字,问吕梁:“你懂这个字吗?”吕梁笑着说:“这是中国湖北的简称,我是湖北人,当然懂啦!”说着掏出记者证给他看。

  他高兴地叫着:“太赛!太赛!”央求吕记者等一会儿,说要让他母亲来见吕记者。吕记者有事要到河内去。阿南着急地说:“到河内的车很多,不会误你事的。”吕记者见他急得要哭,便点了点头。

  不久,阿南领着阮文竹来到了吕梁的面前。阮文竹朝吕梁深深鞠躬,手里捧着一封用塑料袋包着的信,双手递给吕梁说:“朋友,我想求你帮我打听到这封信上的地址和张鹏的亲人……”说罢,她跪在了吕梁的面前……

  吕梁看过这封信纸已近乎黑色的家书,扶起跪在面前的阮文竹母子,向他们承诺:一定帮他们找到信中的宋桂花。

  回国后,吕梁在鄂西民政局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张鹏的家。2000年3月26日,吕梁和民政局的同志一道来到柳溪村张鹏的家。一位老妈妈正在编竹器,吕梁断定这就是张鹏的母亲宋桂花,虽然风雨蚀黑了她的皮肤,虽然岁月在她脸上留下沧桑,但她和照片上要找的宋桂花仍然相似。

  “大妈,我刚从越南回来,一个朋友委托我转交你一件东西。”吕梁慢慢掏出了那张照片和那封信。

  沉默……

  良久,宋桂花的双手变得瑟瑟发抖,几滴泪水落在了信纸上,接着她猛一起身,跑回屋内把门关上,屋内传出绝望的哭声……

  几天后,吕梁再次来到宋妈妈的家,那时她已经变得平静。吕梁婉转地向老人讲述了张鹏牺牲前后的一切,以及越南女人阮文竹这些年一直寻找她的事儿。老人激动地说:“谢谢她掩埋了张鹏,我们一家和越南有缘呀……”

  原来,张鹏的父亲张海山,1963年在援助越南修石球大桥时,累病复员回家,不久去世了,当时张鹏才7岁。张鹏1978年应征入伍,1979年报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张鹏牺牲后,宋桂花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只求部队找到张鹏的尸骨并运回国,把牺牲的父子俩埋在一起,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团聚。部队经过多方寻找也没找到张鹏的遗体,能找到儿子的尸骨成了宋桂花老人最大的心愿。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