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方不堵车

  对于治堵,五花八门的政策出了许多,暂不论面上成效,红色的道路在显示屏上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有了句新的口头禅:堵着呢!在各种政策还没有显示出成效时,我们不妨看看,东京、纽约、香港为什么不堵车?

  

  东京:议员上下班都乘公交地铁

  堵车值:整个东京地区的人口是1300万人左右,面积是2155平方公里。北京地区的人口大约2000万人,面积是16807平方公里。北京的面积是东京的8倍,人口只是东京的近两倍。最新数字显示,挂有东京牌照的汽车有462.8万辆,在北京上牌的汽车是471.1万辆。也就是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是东京的1/4,人均汽车保有量是东京的1/2。

  体验者:吴强(留学生)

  东京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大堵车时代。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企业活动频繁,业务往来密集,街上的车辆自然也就拥堵不堪。

  当年工作日的白天,东京街头的车辆时速在10公里以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东京并没有尝试过诸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限上牌照”“错峰上班”等措施,也没有限定哪种类型的车在特定的时间段不能进入或通过市区。在东京市区,只要是车,无论是私家小轿车还是大型货车、运土方的卡车,都有在路上平等行驶的权利。

  东京有些路段还是堵的,只是远没有北京这么夸张。2009年,我到东京攻读硕士学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被称为“毛细血管”式的立体化地面交通外,就是东京便利、准时、相对便宜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

  初到东京时,我看到像蜘蛛网一样的地铁线路,第一感觉就是“太强大了”。如果没有本地同学的指点,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究竟该坐哪条线。东京的上班族都依赖公共交通上下班。近20条线路把整个东京覆盖得严严实实。据了解,在早高峰时的东京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乘坐小汽车的仅为6%。

  除了线路多,换乘方便和准时也是东京地铁的一大特点,99%的线路换乘都不需要走上地面另寻入口,均可于三四分钟内完成。先说公共汽车。我发现每当一辆公共汽车停到公车站后,司机就会按一个装置,这时车身就会倾斜一些,上下车台阶和路面台阶就会尽量贴近。原来这是为了方便上车的老人,以免磕碰。而我每天搭乘的地铁人性化措施更多:地铁站里一般装有镜子,以供工薪族或需要的人整理仪容仪表;地铁里还有专门的时刻表,这是因为日本地铁都很准时,所以时刻表都印在一张小纸上给乘客看;地铁列车里还有一节车厢中的其中一排位子专门留给孕妇……而换乘更是方便。不管是市内地铁换乘市内电车,还是由市内电车、地铁换乘城郊电车或新干线,大都在站内就可实现。不少车站出站口直通大型商场、大型娱乐场和公司大楼,避免了人流二次拥堵,对缓解路面交通压力非常有效。

  治理交通,收取高昂停车费也是一个狠招。在我居住的地方附近,停车费一天高达1200日元~2400日元(约合100元~200元人民币)。对于上班族而言,一个是贵,另外就是实在没地方停。东京的不少白领上班族,一般都是周末出去郊游才用私家车。据介绍,东京停车场的费用一般在每月2万日元~4万日元之间,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月收入的1/10。出门办事停车一般100日元只能停15分钟,如果在新宿、品川等大站附近停车,费用更高。因此,日本农村家庭汽车拥有量远远超过东京等大都市的家庭汽车拥有量。

  此外,东京的各大会社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公司“常务”以下的高级管理人员,上下班不准乘坐专车,只能乘坐电车或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实际上,不仅是“常务”等高级管理人员,许多议员上下班或办事也都是乘坐电车或地铁的。

  我在大街上还发现不少停车监督员,这些人大多是退休的老警察,两人一组,配备数码相机和记录仪器,发现违章的车辆就拍照贴条,一次罚款1.5万日元(约合1000元人民币),扣2分(日本驾照满分6分)。这样的重罚也让东京的车流畅通了不少。

  交通拥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路面交通秩序混乱。我在东京看到的多是彬彬有礼的司机,这或许也是东京交通状况“还可以”的一个原因。

  

  纽约:流行自行车

  堵车值:纽约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和北京也相当。其实纽约并不是一个好的范本,在交通问题上远不如欧洲一些城市解决得好。但这么一个“中等生”,并没有北京这么严重的交通问题。让北京现在就追随哥本哈根等在交通方面的“优等生”恐怕要求太高,但追上纽约,应该是个很现实的目标。

  体验者:薛涌(旅美学者)

  我去纽约仅仅是短暂旅行或路过而已,印象都不太好。太大、太乱,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显得十分破旧。朋友告诉我,别看地铁这么破破烂烂,不好看但很好用。确实,在纽约坐地铁,很少有不便之处。

  虽然纽约满街是车,但只有48%的纽约人拥有机动车,据说这个比例在美国各大城市中是最低的。另外,只有30%的人开车上班,因为公共交通更快更便宜。这证明,纽约也有拥堵的问题,只是没有北京这么严重而已。前市长布隆博格2007年曾提出效法伦敦的做法,在曼哈顿地区收取“拥堵费”,但被政治既得利益集团所阻挡,难以实施。不过,出入曼哈顿的消费客流仅有6%是开车的。因为公交的便利,街上的拥堵相对变得更容易忍受些。

  纽约的地铁四通八达,长达1000多公里,再加上通勤列车、轻轨、城际列车等,轨道就成了交通的主力。据2006年9月的一项统计数据,每个工作日乘坐地铁的乘客有507万多人次,如果再加上公共汽车,这个数字就变成了761万人次。

  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就是自行车。中国本是自行车之国,美国一向很少有人把自行车当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往往都是体育锻炼。但是,这几年形势大转。纽约的骑车人如今已经超过20万人,每日有65万人次骑车出行。另外,城市交通部门估计,滑旱冰的人比开车人数量多1倍,也就是有40万人左右。目前城市的自行车道有680公里之长。其中,曼哈顿的水畔绿道长达51公里,大致相当于二环路的两圈多,完全和机动车隔绝。北郊的自行车专用道,则长达70公里左右。根据目前的规划,纽约的自行车道到2030年将扩张到2900公里,接近现有地铁里程的3倍。

  另外,纽约还有500名左右的职业三轮车夫,2005年的载客量达百万人次。全加起来,纽约人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已经在各种交通中占21%。相比之下,北京的自行车出行率仅17.9%。现在北京满街是汽车,纽约也许马上就要满街自行车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