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食物

  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尔出版了一本揭露肉制品企业黑幕的书——《丛林》。书中写道:“仲夏的毒辣太阳照在这块可憎之地,上万头牛散发着恶臭,蒸腾出传染病菌,整车的鲜肉和刷墙的大桶、煮肥皂的大锅以及装肥料的大罐放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来到了地狱……”

  据说,当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到这段文字时正在吃早餐,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甚至有传言说,这位总统从此变成了一位素食主义者。

  当年6月,美国国会即通过了两部法律:《纯净食品和药品管理法案》以及《肉类检查法案》,并组建了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雏形。

  

  食品安全第一案

  19世纪中叶,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纽约,大批新生儿在这里孕育、诞生,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又使得许多年轻妈妈无法靠自身乳汁哺育儿女,牛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当时尚无可靠的保鲜技术,纽约的牛奶只能依靠邻近地区供应,鲜奶供需缺口高达20%以上,物以稀为贵,牛奶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然而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扭转:只几年工夫,纽约市场鲜奶供应量就由每天8.5万升飙升至11.5万升,奶价也变得平稳。一些精明的商人将牛奶产业规模化,并将促销重点对准新生儿市场,打出了“儿童卫生奶”的旗号。在上层官员的推动下,“儿童卫生奶”迅速普及到全纽约,许多广告吹嘘说它是“最卫生的牛奶”,“营养赛过母乳”。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个骗局。

  女报业家弗兰克·莱斯利在自己主办的《莱斯利画报》上揭露了“儿童卫生奶”的真相。原来,当奶商发现牛奶供不应求,牛奶产量很难大幅度提高后,就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将污水、淀粉等各种杂物掺入原本已经有问题的奶中,再加进石膏、蜂蜜和其他药物以清除异味,由于加工过的奶和鲜奶的味道有明显不同,他们便以“儿童卫生奶”的名义促销。正是靠这些卑劣手段,奶农和不法奶商将纽约市场的牛奶供应量在几年内提升了25%。

  尽管有人揭露事实,有人呼吁,但因为纽约市上层官员和商家勾结在一起,这些声音显得苍白无力。

  1858年夏天,事态终于扩大了。纽约一年居然夭折了8000个婴儿,而且大多是喝“儿童卫生奶”的孩子。社会越来越关注,《莱斯利画报》也终于在一家牛奶厂找到了确凿证据,证明在纽约销售的“儿童卫生奶”实际上是“泔水奶”,引起全城轰动。

  但由政府官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只是走马观花地巡视了奶场和生产车间就匆匆结束调查。惩处不了了之,食品卫生机构也迟迟未能建立。然而《莱斯利画报》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母亲开始唾弃“泔水奶”。

  在各界的不懈推动下,“巴氏杀菌法”终于在纽约乳业中普及,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牛奶总算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此时距“泔水奶”事件正式曝光已过了48年。

  

  由乱到治的日本

  20世纪初,日本人发现富山县的水稻突然都变成了“侏儒”,长不高。1931年,这种怪病终于传染到了人的身上,许多当地妇女出现腰疼、关节痛的症状。几年后,这些患者全身骨痛,呼吸困难,到了晚期则骨骼软化、萎缩,就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常常大叫“痛死了”!于是这种疾病就被称为“痛痛病”。

  直到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医学界才发现,“痛痛病”是因为富山县的神通川上游矿山废水排放引起的镉中毒。高浓度的废水污染了水源,用这些水浇灌的稻田种出来的就是“镉米”。此后,患者开始了漫长的索赔之路,并在1972年胜诉。

  1955年,日本森永奶粉公司在加工奶粉时使用的添加剂是几经倒手的非食品用原料,其中砷含量较高,结果造成1.2万余名儿童发热、腹泻、肝肿大、皮肤发黑,最终130名儿童死亡。为此森永公司负担了6亿多日元的赔偿费用。

  近年,有关中国的“地沟油”流入市场的新闻不时出现,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出现过一次“地沟油”危机。当时,台湾商人和日本商人勾结,将日本的“地沟油”搜集提炼后,制成食品出口到台湾。

  那时日本已经有了《食品卫生法》,并很快阻止“地沟油”外流。旅日学者萨苏曾经在博客中介绍,日本的“地沟油”现在都由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并以较高价格卖给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将这些“地沟油”提炼后,加入蓖麻油,用作垃圾车的燃料——这种油一旦下肚就会引起腹泻,完全无法食用。

  今天,日本直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就有20多部。这些法律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不但保证食品安全,也能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日本政府也会经常修改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使制度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20世纪70年代,当日本发现养殖业和种植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时,就立即启动修改法律法规的程序,对多种农药制定了严格的残留标准,严格限制抗生素、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自1995年以来,日本已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可见制度跟进的频繁。

  

  当前最可怕的危险

  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都集中在食品添加剂和农药化肥的残留上。后来成为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的大卫·凯塞勒也说,食品安全法一直加强控制添加剂,而对致病微生物的危害只字未提。

  实际上,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与食物中的细菌或病毒有关。而让它们具有如此大杀伤力的,依然是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

  2001年,泰森食品公司与世界上最大的鲜牛肉和猪肉供应商IBP公司合并,两家公司合并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供应商,控制了世界上28%的牛肉、25%的鸡肉和18%的猪肉。

  这样大规模的集中化养殖意味着动物将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或长途卡车的后面长距离运输。饲养场里的一头牛可能在墨西哥降生,然后运到美国喂养大,再运到墨西哥去屠宰,成块的牛肉远渡重洋运到日本,在那里加工成食品,再卖到欧洲。

  来自不同养殖场的牛挤在一节车厢里,它们各自身上的致病微生物会互相传播。屠宰后的鲜肉也堆放在一起,这都是“危险的接触”。

  加工环节同样危险重重。

  2007年秋季的一天,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儿童舞蹈教师斯蒂芬妮·史密斯突然感到胃部疼痛、痉挛。第一天她强撑着上完课;第二天就出现了腹泻带血、肾脏衰竭的症状。为阻止病情恶化,医生只能用药物让她处于昏迷状态。9个星期后她终于醒来,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走路了——她的神经系统遭到破坏,腰部以下失去知觉,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