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海迪

  走进海迪的家,我的目光落在一台电动缝纫机上,那里有一件尚未完工的白底碎花围裙。海迪说:“这缝纫机是从山东老家带过来的。现在没时间做衣服了,只能偶尔做些小东西。”

  身为官员的海迪依然保有她最初与最真实的细致。让我不禁想起10年前,身为作家的海迪应媒体之邀去大连与读者见面。飞机降落时,她不满意自己穿的鞋过于厚重,要买双与大连气候同季的皮鞋。一款做工精致的半高跟女鞋,让海迪拿起又放下,唯一不满意的理由居然是跟儿矮了。那一刻的海迪,带给周遭人的震撼无比直接——一个没有机会站起来的人,居然在意鞋跟的高度,这是怎样的心气?又包含着她对生命与生活怎样的热爱?

  

  

  因为懂得,所以舍不得

  从20世纪80年代成为偶像至今,20年过去了,“当代活雷锋”“中国的保尔”这样的称号已经渐渐在光阴里为人们所淡忘。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的,是官员海迪。在这样的转变里,她多少有些身不由己。只是,面对人生种种无法自主的选择,比如残疾的身体,海迪总是报以短暂的犹豫,然后微笑着接受,并努力活出意义。

  关注今天的海迪,不能不从2008年11月13日这天说起。这一天,她在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残联主席。似乎在那一刻,人们再次记起了这个曾经响彻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名字。面对一如当年铺天盖地的关注,海迪选择了沉默。

  这沉默如此似曾相识。20世纪80年代,海迪在“被学习”的热潮如火如荼时,选择了远离大众视线,回归书斋,开始了她前途未卜的文学苦旅。她拒绝名气可以给她带来的一切便利,以极大的理性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海迪,如果仅为衣食无忧,那么你何必带着巨大的病痛苟活着?一个胸部以下都没知觉的人,唯一可靠的就是清醒的大脑了。就这样,海迪以极大的毅力,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了将近20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出版了200万字的作品后,我好像才看到文学隧道远处的一点儿微光……”

  20年后,她要告别这熬出来的微光,去投奔另外一个陌生。这对海迪来说,有些残酷。海迪关掉手机,坐在书房里,一遍又一遍抚摸那些还未写完的书稿,内心充满了对现状的不舍和对未知的迷茫。脑海中回放着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几乎每一天,她都靠着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才有勇气活下去,每一天她都在挑战自我的极限。

  海迪曾经和妈妈说过:“这样坚持10年20年,我可以。但要坚持三四十年,我觉得不想期待。”可是,从5岁开始,她坚持到了53岁,她不知道哪里是生命的断点,既然这样,如果还可以在一份未知的生命长度里,实实在在地为别人做一些事情,那也是值得骄傲的。毕竟,写作是一个人的事,在中残联任职,是关乎一群人的事,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信任,亦是一种荣幸。

  就这样,海迪一点儿一点儿做通了自己的思想工作。4天后,她在博客中写道:“48年前当我第一次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并不知道在多少年之后,我能战胜个人的痛苦去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在今后的5年中,能为残疾人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荣幸。今后,我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为社会服务。少女时代我曾说过,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我的理想实现了……”

  2011年,是海迪任中残联主席的第三个年头。3年里,海迪的足迹遍布全国。在她为我提供的个人时间表里,我注意到她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这种健康人尚且吃不消的工作强度,海迪却坚持了几年。她说:“既然决定做,那么就不留余地地全情投入;既然是坐在轮椅上,那就更应该马不停蹄。”

  海迪给我讲了她上任后的第一站——去汶川看望那些因地震致残的残疾人兄弟姐妹(海迪每次说到残疾人这3个字时,都会在后面加上兄弟姐妹这4个字),尽管他们的伤口已经愈合,可是海迪还是触摸得到那场灾难留下来的心灵创伤。在汶川就想流下的眼泪,海迪一直忍到回程的飞机上才流下来——灾区不需要眼泪,可是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海迪知道他们有多苦、有多难。而他们的一切,从此都将与她有关。“这样的残疾人,全国一共有8300万,为这个庞大的群体服好务,我们的家庭与社会才有幸福可言。”

  我问几乎常年保持出差状态的海迪:“其实,你坐在办公室里一样也可以为残疾人事业服务,为什么总看见你出现在第一线?”海迪的回答令人落泪:“比了解他们实际生活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生存的希望。因为我知道,对于残疾人来说,没有希望、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很容易理所当然地怨天尤人、无所作为,他们需要榜样。真实的海迪如果能够让他们有所触动,然后有所行动,那么,对我来说就很值得。我能够超越个人的这点儿困苦,我希望他们也能够。身为残疾人,我们必须比别人更多一些自立自律。”

  在海迪的工作日记里,我数次看到了同一个词汇——生命质量。她始终把残疾人受教育问题深深地挂在心上,她的理想是把教育送到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孩子的家门口。她的经历告诉她,知识或许无法改变残疾的事实,却可以改变生命的质量。海迪说:“我希望,他们不仅可以被社会周到地关怀,而且可以用他们的精神关照到我们的社会。我常想,8300万张自强不息的笑脸,那将是一道多么美丽的社会图景啊……”

  说完这句话,海迪陷入沉默。后来,她告诉我,做这份工作心很疼。她说自己性格坚强,可是灵魂脆弱,她可以每秒钟都提醒自己要自强不息,可是,面对残疾人兄弟姐妹的苦难,她的内心深处总是不能自已。有时候,她真的希望可以偶尔关掉悲悯这根神经,希望自己对他们的现状了解得肤浅一些——因为让一个人,经年累月地对别人的命运牵肠挂肚的感觉真的不那么美好——一个吃了太多苦的人,往往是见不得别人吃苦的。因为懂得,所以舍不得。

  

  

  无比留恋,20年文学苦旅

  见海迪之前,我在采访前的功课里,加入了读她的书这一项。从《轮椅上的梦》开始,我在她多达200万字的作品中,读了她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地久天长》和《绝顶》。说实话,我是在这些文字里,重新认识了海迪及海迪精神——我替她留恋那曾经的20年。而那段光阴,也是海迪心底最深的眷恋。

  在她的小说里,我看不到海迪的影子,她从《轮椅上的梦》出发,在《绝顶》中跟随一群知识分子实现了精神的攀登,然后在《地久天长》里仰望星空,完成了自我的心灵吟唱。她的作品涉及了天文学、河流学、动物学、雕塑、航天等诸多领域,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在我看来,是文学为海迪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她超越眼前的疾苦,俯视现实,仰望美好。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