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补钙

  作为在美国生子的母亲,李旭深感回国当妈有难度。她是海归医学博士,却被宝宝缺不缺钙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弄得团团转。

  故事的开始挺喜庆,2011年1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这位博士生顺利完成为期一年多的赴美交流学习项目,并带回了5个多月大的小宝宝。

  “你小孩儿有点儿枕秃,这是缺钙症状啊。”李旭第一次带宝宝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大夫斩钉截铁地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并给她介绍了一种“效果挺好的”小儿钙颗粒。

  这让年轻妈妈犯了难。在美国,她每个月都会带孩子去体检,从未被告知孩子缺钙。她还特意问过老外医生,“要不要给孩子补钙?”得到的答案是“不用”。

  从社区医院回家后,纳闷的李旭给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打了个电话。就此,一项在近日完成并被广泛关注的调研被激活了:李可基和学生在北京市西城区两个保健科的预防接种门诊抽样调查了218位家长,高达86%的家长在孩子不到6个月时便开始为其补钙。

  “吃母乳再补钙,那是荒天下之大谬。”李可基说,“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出现这种情况。”

  

  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

  不满半岁且采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到底该不该补钙?在李可基看来,这是个伪命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明确的摄入标准。根据《婴幼儿营养指南》,0个月~6个月婴幼儿每天应摄入300毫克钙,而母乳能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膳食钙。欧洲儿科胃肠肝病营养学会公布的全球婴儿配方奶粉标准则显示,每1000毫升配方奶应含330毫克~940毫克钙。

  “这意味着,只要小孩儿消化吸收正常,奶粉合格,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没有必要再额外补充钙剂。”李可基说。

  2012年1月12日,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二十六条也专门指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相反,对婴幼儿而言,过量的钙有可能减少铁和锌等营养素的吸收,还有可能增加肾脏负担,甚至有患肾结石的风险。”李可基这样推论。

  这一推论令很多家长担心不已——“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

  对此,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裕明的观点是,“只要补充量未超过推荐的50%,就没有必要恐慌。”

  在国际上,通常将婴幼儿钙摄入总量超过推荐量的50%,视为过度补钙。美国的研究者曾进行过一项3个月~5个月婴儿过度补钙试验。在试验里,补钙组日均摄入量高达正常标准的4倍(约每天1700毫克),对照组正常摄入量为每天470毫克。9个月后,结果显示,补钙对婴儿血钙、尿钙和铁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肾结石主要由尿钙增加引起,美国研究者推断,“即使钙摄入量高达每天1500毫克~1800毫克,引起婴幼儿肾结石的风险也极低。”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同时为了确保安全,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食物营养专家组将0个月~6个月婴儿最大耐受剂量定为每天1000毫克。

  “过度补钙是不合理的,过度恐慌也是不合理的。”陈裕明强调。

  但对李旭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根本无从判断何为合理。她记得,社区医生曾经通过给婴儿剪头发“查微量元素”的方式断定“孩子缺钙”,同事们也说自己的孩子都是“含着钙剂”长大的,就连婆婆都一口咬定“枕秃”就是“缺钙”。

  “看着周围的年轻妈妈们,我也不想欠孩子什么。”半信半疑的李旭在海外购物网站订购了美国原装进口液体钙。

  

  怎样才是缺钙

  实际上,国际上迄今为止也没有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的统一标准。

  “全部都是误解。”陈裕明说。他认为,判断婴幼儿缺钙较好的参考标准是:首先根据营养师对婴儿日常膳食的分析,钙摄入量在推荐量的70%以下;其次是具有如骨钙化不良、X型、O型腿等佝偻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显示缺钙;最后是排除维生素D缺乏。

  而且,上述3点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判断可能缺钙,轻度的钙缺乏往往难以通过检查发现。

  “很多医生和营养师误以为,只要一项符合就是缺钙,因此大部分婴幼儿到了中国都会缺钙。”陈裕明补充道,“至于枕秃、盗汗、夜啼更是十分普遍的生理现象,它们与缺钙绝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缺钙误解大部分来自错误的经验。”

  误解其实不止于此。妈妈们中间流行的一种“医嘱”是,需要补钙的不只是宝宝,妈妈也需额外补钙,这样既对孩子有益,也可以防止自身骨质疏松。

  2010年,对冈比亚妇女的研究表明,对日均钙摄入量300毫克~400毫克的妇女,以每天1500毫克的标准进行孕期补钙,结果产后母乳钙含量、婴儿骨密度及身长体重等,均无明显差异。对日均摄入量极低、仅为每天288毫克的冈比亚哺乳期妇女,以每天714毫克的标准进行补钙,在8周~78周的哺乳期期间,乳汁钙浓度及其变化与对照组也几乎完全相同。

  另一项临床研究则显示,在基础膳食钙中位数为每天821毫克的哺乳期妇女中,以每天1000毫克为标准补钙,并不能预防哺乳期的骨质流失,而在哺乳期结束后,骨密度会以每月0.5%~2.0%的速度自然恢复。

  陈裕明认为,这些研究说明孕期以及哺乳期钙摄入量水平对新生儿骨健康并无较大影响,而且在正常钙摄入量的基础上补充钙,也不能减少该时期的骨质流失(考虑到孕期和哺乳期妇女食量大大增加,对孕妇的推荐量已经比正常成人有较大幅度增加)。

  某种程度上,一线医务人员的判断直接决定了妈妈们的选择。在李可基组织的调研中,有167位母亲选择为宝宝补钙是因为“听从了医嘱”。

  李旭还记得,在美国的一次检查结束时,她提起了孩子的枕秃,美国医生的回答是:“你那孩子老躺着,多少肯定长得稀疏一点儿。”而关于孩子夜啼的症状,老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白天睡多了,以后少睡点儿吧。”

  “这不是说我们的医生故意说谎,事实上,很多医生尤其是基层的医生的确不了解。”李可基说,“他们可能真的是好心办坏事。”

  陈裕明也分析,由于营养学是儿科极边缘的业务,医学生在校时的营养教育常少于30学时。因此绝大多数医生对营养学了解极少,也不关心营养学。很多医生关于推荐量和钙等补充剂知识,来源于商业推广性质的学术会,容易被误导。

  “医生讲营养和营养教授讲临床一样,大多一知半解。”他补充道,“科普的投入远远不够。”

  在美国,儿科医学学会会对类似问题展开研究,一旦形成政策,便组织指导所有儿科医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