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居住的房子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人,一共近40名。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富余,连正常人养家糊口都很不易,也就难有能力去接济他们,因此盲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一经过那座庙,他的心便隐隐作痛,他想要尽自己所能,帮帮这些可怜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盲人们的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找到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
于是,他不顾别人的反对,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每天往返于家中与庙宇之间,把盲人们都组织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吹拉弹唱的召集起来,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表演的曲目。等这一切完成后,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
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降低身份到处求爷爷拜奶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为此,他跑烂了好几双布鞋。
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这座庙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因为有了稳定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有了改变,先后搬出了原先那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那座庙也从此被废弃。
这之后,每天晚上,当他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声招呼,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这几乎成了那条街上一道不变的风景,一直持续到他终老的那一天——盲人们都说,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
他便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盲人们听出的脚步声,名叫“大善”。
(摘自作者的博客)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