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儿,却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竟被全部拒录。美国顶尖大学究竟是怎样招生的?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
出生于台湾、小学即到美国留学的马振翼深谙美国大学录取之道。“跟大陆学生谈话,我最头痛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马振翼说。问他们为啥想去美国读书,回答基本上就是:那边教育先进,科技发达,学成后报效祖国;想以后去华尔街当证券分析师;父母让去的等等。总之,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面试100个学生,有80多个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想干什么。一个从银川来的男孩儿却让马振翼眼前一亮。
这个男孩儿姓杨,高中毕业快一年了,没有上大学。
跟绝大多数天天备考的高中生不同,小杨花了很多精力忙乎一件喜欢的事:做NGO(非政府组织)。他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那些农村孩子需要什么,也懂他们的心理。他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他还跑到大学征招短期支教的老师,去偏远地区的小学教英语、电脑、音乐等。
“他可贵的地方在于,虽然看不惯一些公益组织的行为,但不只是发发牢骚,而是自己去做,去改变,亲手创办一家NGO。”
小杨办的NGO很有创意,是一家整合了当地公益资源的网站。现在网站已小有规模,有200多家NGO成为他们的会员。眼下,他们正在做远程教学,想让偏远地区的学生,通过网络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马振翼问小杨,去美国上大学,最想读什么专业?他回答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他的故乡依旧落后、贫穷。“如果能去美国上学,我最想读的是经济学,希望能学到好的知识和理论,将来回到家乡,改变那里。”
这番问答让马振翼很满意。“他很有想法,也很有激情,这就是他身上的亮点。要影响世界,先看你是否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你都做过什么。在旅途中,他能拔刀相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很有担当。在牧区生活时,他去小学无偿地教书,帮助当地的穷人,这种服务社会的精神,正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品质。”
可是,小杨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申请哈佛能行吗?没想到,面试结束时,面试官笑着对他说:“假如你被录取的话,将是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最终,哈佛经济系录取了他,并给了全额奖学金。
找到自己
得知北京一位高考理科状元被11所美国名校拒录的事,马振翼说他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
“在美国,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满分的学生,也照样会被哈佛刷掉。排名越靠前的学校,挑选人才时,往往越不看重学业,而更看重素质。”这是马振翼的经验谈。
可是在国内,那些前来咨询、想报考美国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好多想法还没跳出中国高考模式。他们除了功课,没做过什么有助于录取的事。即使有课外活动,也很单一,大多是学校组织或安排的,像“模拟联合国”、军训等;要不就是去敬老院做义工,当运动会的志愿者,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也看不出参与者的想法和热情。
他反复提醒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你的课外活动,是否体现出你的个性?你做的事情,是否影响或改变了他人和环境?课外活动的参与和表现,会透露出学生的人格特质。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名校作出是否录取的考量。
大学考察课外活动,实际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能突出你能力的活动,就是好的活动。假如你参加了3种社团,都是普通团员,就不如只参加一个,但是担任了主席职位,这代表你有组织和领导能力。所以,参加并不说明问题,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组织了哪些活动才更重要。
“如果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我们会通过咨询和测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我们甚至会问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你最高兴的儿时记忆是什么?距离最近一次哭多久了,为什么哭呢?”
这些问题好像跟去美国上大学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一所大学要招几千人,他们要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从本质上与别人区别开来。你的喜怒哀乐,能表露你的内心、你的性情。”
有一回,他问一个学生啥时哭过,回答说是几个月前。为啥哭?说是朋友背叛了他。怎么个背叛法?造成什么伤害?一路追根问底,才发现事情不简单,这个男孩儿是同性恋。在后来写的大学申请信里,男孩儿坦陈了一切,反被录取了。
马振翼还给一个特别不爱读书的学生做过咨询。聊着聊着,他发现这个男孩儿很喜欢玩电子游戏,知道哪家公司设计的游戏最棒、玩家们现在都玩哪款游戏、去什么网站玩、如何操作、武器系统怎样,等等。
马振翼鼓励他开发一款游戏,又说服家长给他投了几千块钱。接下来,男孩儿自己动手写出剧本,又找大学生帮他绘画。虽然游戏没有全部完成,但他把企划案成功地卖给了一家游戏公司,获利两万。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儿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如何跟人谈判,如何组织团队……经过这8个月,男孩儿说自己一下子长大了,有了责任感。后来,他被美国排在第十五位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系录取。
人生故事无法伪造
在美国,到了申请大学最后阶段,学生能下工夫的,只有自己写的申请信了。
像哈佛,每年的申请者有2万~3万人,录取的只有2000多人。面对成千上万封申请信,一所名校的录取官,读一封信的时间很有限。怎样才能让他们在你的信上多停留一分钟?“关键就是要写出个性,在不长的篇幅里强烈地呈现出你的形象和人生理念。”马振翼强调说。
“你的故事不一定很离奇,但一定要让人感动,要与众不同。”这是马振翼坚持的标准。
有个华裔女孩儿,父母是开餐馆的,没什么文化,家族中也没人上过大学。她自己很少参加课外活动,课余时间都在餐馆里帮父母的忙。她的大学申请信,就写她在餐馆里干活儿、在家照顾弟弟的事儿,写得很生动、很具体。结果,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打动了哈佛录取官。
有记者曾问哈佛大学录取部主任威廉,在年复一年的录取工作中,什么最令他难以忘怀?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阅读申请者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是那么真实、动人,你无法伪造。”
有个男孩儿高三时挑头建起网上论坛,主要用于同学内部交换信息、讨论作业。后来论坛慢慢失控,内容五花八门,有人把一些旧考试题和答案也贴上来。没想到,期末化学考试的试题与论坛曾贴过的一模一样。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