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做的演员片酬调查仅限于电视剧,当然这一切源于电视剧市场的“疯狂6000点”。不止一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谈到“6000点”这个概念,眼中流露出恐惧的光。这些人是电视台购片人员、审片小组成员和剧本策划,基本上所有的出品人都对目前的状况感到担心;而另一些人已经绝望,呼吁限价。
我国的电视剧制作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明星们到底赚多少钱呢?
演员这门生意
在采访最近凭《千山暮雪》走红的香港艺人刘恺威时,记者提到演员涨价的问题,刘恺威开玩笑地说:“猪肉价格都涨了56%,片酬当然要涨了。”
我们可以细算一笔账,看看电视剧演员的片酬是怎样成功跑过CPI的。1994年,滕站投资的第一部戏《御花子》,当时主角的价格是1万元/集,10年后的2004年,达到10万元/集的演员依旧很少。2007年拍摄的《潜伏》,由于是小公司制作,趁着孙红雷有个空当见缝插针,只能用当时的天价14万元/集来吸引他。《潜伏》还没上星已经火了,孙红雷再接电视剧就达到了20万元/集。
不过现在谈起这个价格,投资人都会惊呼:“太便宜了!”从2009年开始,演员片酬进入快速上行通道,制片人段彬为他的《九河入海》在2010年底和某位一线大腕接触,从35万元/集涨到50万元/集只经历了一个月时间。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文章,观众对他的印象应该是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开始的,他扮演的“卓越”大概是男四号或五号,他的一张娃娃脸被赵宝刚戏称为“永远的男二号”,并在自己的电视剧《奋斗》里启用他任男二号。后来电视剧《雪豹》良好的收视率,让他又上了一个台阶。文章的片酬在同龄的演员中呈火箭式上升,在电影《失恋33天》创造票房奇迹前,据说他的片酬已经涨到60万元/集~70万元/集,成为一线男演员中唯一的“80后”。与他情况类似的是杨幂,出演电视剧《宫》之后她的片酬达到了40万元/集。
一线大腕都非常忌讳公开谈片酬,但实际上,电视剧是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永远没有白拿的片酬。《永不磨灭的番号》的导演徐纪周对一线的定义是“决定一部戏气质的人”,卖剧就卖这一张脸,这些面孔大多数是部分中年男演员以及蒋雯丽、宋丹丹等极少数女演员,在多年没有新人出现的电视剧行业,文章、杨幂属于特例。一线男星的报价不低于四五十万元,这些人中包括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李幼斌、孙红雷、黄志忠、林永健、黄海波等人,据说其中最高可达80万元/集,不低于30万元/集的女星才可算一线,数量上比男星略少一点儿。
前两年《三国》成本达到100万元/集曾经成为话题,当时平均成本在六七十万元/集,不过很快,成本与演员价格一起飞涨,随便一部都市题材低于100万元/集的已经没有了。通常电视剧在30集~35集的居多,如果制作成本3000万元,一个大腕就可以拿走60%的投资,而过去,所有演员的成本约占全剧的1/3。现在日本还保持着这个投资比例。
再看看电视剧的销售。2007年,一集戏卖70万元算很高了,2010年大概200万元左右,现在三四百万元很正常。电视剧销售价格的算法比较复杂,首先是独播剧,央视一套在这块儿是老大,他们可以拿200万元/集来买剧,但是地方卫视可以捆绑在一起,通常是4家卫视,简称为“4颗星”。以2011年初播出的《你是我兄弟》为例,1颗星出25万元,4颗星100万元;下半年销售就涨到了1颗星45万~55万元。因此现在央视每次出价都会被地方卫视组合干掉。另一小部分收入来自地面频道和二轮播出,对于成本低的戏,这种销售方式很重要,甚至是全部,2010年全国生产1.4万多部(集)电视剧,所有播出平台能消化7000集;2011年更加可怕,上半年已经生产了1.5万多集,全年大约3万集,只有约1/3能够播出。
由于视频网站的迅猛发展和积极上市,它们可以消化掉一部分成本,据说《宫2》独家视频播出权卖到了180万元/集,既然网站又出了一份比电视台更高的价格,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资金链还未断裂,演员价格依旧飙升。电视剧赢利也变得和演员价格一般两极化,要么大赢,要么大赔,再也没有微利时代。有趣的是,赢利的四处吆喝,赔本的悄无声息,圈外人会以为市场真繁荣,而非充斥着泡沫。
乱象背后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傻钱”入市呢?徐纪周从导演系刚毕业时,也曾一头栽进“扎钱大军”。他回忆说,2001年电影低谷,电视剧迎来春天,煤老板、房地产都进军影视界,这些热钱的目的不以影视为赚钱目标,他们用影视剧做公关工具,而一两千万元对于上述企业只是毛毛雨。随着近年房产、煤矿萎缩,按说市场应该低迷了吧?正相反,导演们不需要扎钱了,无数热钱找不到花它们的人。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影视公司和视频网站运作上市,2011年就有20多家影视公司排队上市。华谊和华策的成功上市给影视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上市必须有漂亮的报表,大项目、大制作、名导、名演员,都是装饰报表的必需品。视频网站也是同样,不过制片人们常常纳闷网站的赢利方式。电视台是不用其他人为它们操心的,每年有400亿元广告合同与电视剧有关,而电视剧的交易额不过50亿元。
既然视频网站和影视公司都不赚钱,用圈内人的话是“跑马拉松,看谁在终点前倒下”,他们的终点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上市,让股票涨价,股民买单,公司资产得到巨大扩张,正因为还没有一家公司上市后遭遇失败,所有人就更加信心满满地死撑。
很多受访者都认为演员并不是推动价格上涨的推手,事实上,他们身不由己地顺着这条上涨的河流漂浮,漂到哪里并不清楚。姜文的制片人马珂曾统计过,中国的人才只能保证有7个优良的电影剧组开机,电视剧也同理。因为演员尤其是明星资源稀缺,导致市场供不应求。
很多演员叫上一个天价也是为了吓跑不靠谱的剧组,比如某人刚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军人形象,接下来一定有大量军旅题材找他,为了推掉重复角色,就开出高价,假如“傻瓜”愿意付账,就接下。快钱时期演员把两辈子的钱都赚了,开始追求艺术,他们会对电影剧组开出极为合理甚至低到匪夷所思的价码。某电视剧一线女星在一部电影大片里曾只拿了10万元片酬。
当然,演员叫的价未必是实收价,电视台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大约可以谈下来20%,并且这个让利空间弹性很大。赵宝刚可以从受益于他的演员那里拿到相当低的价格,但人情债只能还一次,他的戏往往一部全明星,另一部捧新人。当演员达到某个价位后,同一级别的演员不得不喊出相同的价格,否则传出去没面子,这个怪异的圈子也不会认为你有职业道德,反而蔑视、欺负你。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