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蓝天

  2011年12月5日,北京,空气中弥漫着不散的雾气,天空中还飘着零星小雪,和刚刚过去的晴朗周末判若两“城”。接下来的两天,北京城笼罩在灰色大雾中,往日车水马龙的道路如入“仙境”。

  那几天,不仅是北京,整个华北以及华东、华南,还有西南部分地区都处在浓雾中,很多地方的能见度不足200米。浓雾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有网友上传了多张大雾照片,人们在打趣和无奈中,期待蓝天的再次降临……

  

  大雾带来的麻烦事儿

  据统计,受大雾天气的影响,2011年12月4日截至20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进出港航班共延误156架次,取消91架次;12月5日截至17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的航班达80架次,进出港合计取消航班236架次。直到晚上23点,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航班信息牌还在提醒旅客,该时段仍有大量到港航班延误或取消,而候机大厅内,不少旅客选择席地而睡,只为能够确保第二天的行程。

  12月6日早晨,不少5日滞留机场的旅客还在等待航班起飞的通知。韩先生一行人急于前往成都为一场演唱会布景。本来他们订了前一天晚上北京南苑机场22点的航班,但由于南苑机场已经封港,韩先生一行只好又赶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可是,当他们抵达2号航站楼时,早班飞机已经全部订满。无奈之下,他们又转战3号航站楼,寻找尽可能早的航班。

  12月5日,部分进出北京的高速公路被封闭,导致陆路运输延误。北京平常每天发送20万份快递的某快递公司,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高速路的部分被封闭以及航班延误,造成外地的快件难以进入北京,天气一旦转好,滞留外地的快件将爆发式地涌入北京。对于习惯网购的都市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郁闷的等待过程。

  健康,也因为浓雾大受影响。在北京某医院就诊的患者张小姐说,最近因为大雾天气,明显感觉到嗓子疼。很多患者和她一样,最近几天都出现了嗓子不舒服、咳嗽等症状。医院的工作人员说,大雾天气以来,前来就诊的呼吸科和心血管科患者的数量急剧增加。

  那么,诱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始作俑者”究竟是什么?

  缉拿大雾天气的真凶

  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这个专业术语,它潜伏在空气中,不仅会伤害人的健康,更给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上,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种种证据表明,目前这些小颗粒物会损伤细胞已是公论。”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说,当这些小东西进入人体后,一般直接到达支气管和肺泡,甚至可以进入血液,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危害很大。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说:“我们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PM2.5每立方米浓度增加10微克,医院高血压类的急诊病人就会增加8%,心血管疾病也会增多。”

  2011年3月,上海市环保局的一个项目以定量评价研究某市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及其经济损失。结果显示,该市2009年霾污染因子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共造成经济损失达24.61亿元,人均损失377元,占该市2009年GDP的0.17%。

  更可怕的是,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一般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都不能被明显察觉到……

  我们担心水污染时,可以加装一个有害物过滤器;担心食物安全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安全的食物或洗干净后再食用。对付空气就没办法了,因为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就算在办公室和家里装上空气过滤器,效果也有限。

  

  规范之困

  “不论在哪里,这种鬼天气都要被人诅咒。”面对北京的灰霾天气,从纽约回来没多久的张冼甚是愤怒,“开始我还以为是雾,但又觉得脏,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叫‘灰霾’,是中国学者发明的新词。”

  她在纽约待了6年,这次回北京没遇到几天好天气。她说:“美国的报纸动不动就骂空气质量差,骂奥巴马被工业团体绑架,放宽了烟雾排放标准。纽约的空气比北京好多了,但是富人区也被说成‘空气最脏的上东区’,因为那里是纽约五区里粉尘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报纸还挖苦说,尽管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经常去逛‘巴尼斯’精品店会提高肺病的发病概率——巴尼斯是有钱人逛的地方——但是,大家尽量不要去那里呼吸豪华汽车的尾气。”

  因为大雾弥漫,一个名叫“北京空气质量”的手机应用程序正在年轻的手机用户中流传。那个程序每隔一小时,就会向使用者报告一次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细微颗粒物的浓度以及臭氧浓度,根据一些评级标准,软件还会给当时的空气质量打出标签,把当天标作“良好”或是“糟糕”。

  这些数据来自安放于北京美国大使馆楼顶的一个微波炉大小的仪器,探测器安装于2008年奥运会之前,目的是“提供大使馆人员空气质量的信息”。如此,麻烦来了——美方的空气质量数据与中国的官方数据竟然不太一致,当后者宣布当天的空气质量“良好”或“轻度污染”时,前者会报告“糟糕”,甚至“坏得离谱”。

   2010年11月,美国公布的北京空气质量数据还第一次出了风头。当时,仪器显示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浓度第一次超过了每立方米500微克。美国的空气质量评级中,指数在150~200为“不健康”,201~300为“危害健康”,301~500属于“危险的”。因此,对于这个超过500的读数,读表的人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定义。在当时的推特网上,这类数值只能被称作“坏得糟糕”或者“破表”。不过,当天的中国官方数据仍然很乐观,说北京空气只是“轻微污染”。

  也是在那一年的10月底,北京白领卢为薇发表了自己拍摄了一年的“北京蓝天日记”,她得到的365张照片中,只有180天里北京的天空呈现蓝色,而当年官方公布的“蓝天”数量则有285天。

  “你到底信谁”的中国式困局,直到2011年11月1日,环保部发布《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后,很多人才明白个中缘由——中国官方的环境机构与美国大使馆测的并非同一个东西。

  中国的官方检测机构检测的是微粒直径小于10微米,被称作PM10的细微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沙尘暴天气的扬尘,很多就属于PM10的范畴。经过这些年的一系列植树造林,北京的这类颗粒物浓度确实有所减少。而另一种更小的、由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经过二次反应后产生的颗粒物正在成为空气污染的主力,这种颗粒物,即现在人们很关心的PM2.5。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