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放得当,儿子你要学会自己立业

   2009年初,已经轻松了4年的我紧张起来,因为儿子齐亮大学要毕业了。依我的了解,他肯定想留在北京,留就留吧,只要利于自身发展,我们愿意尊重他的一切选择。

   回头又一想,我紧张也没用,供他读书这10几年,费尽了力操碎了心,能做的都做了。现在他23岁了,应该有能力对自己的前程负责,所以,我竭力按下焦灼的心,充满希望地等待他传回来的好消息。

   没想到,好消息没等来,却等来了齐亮的行李,我急了,赶忙打电话过去问。齐亮看来心情也不佳,说出来的话很噎人:“谁说留北京?我可没说过要留京……没错,北京是好单位多机会多,但人才也多,想出头哪那么容易!我才不要给人家当一辈子垫背,没听说过‘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吗?过两天办完手续我就回家。”

   放下电话,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失望。从小,我对他就是按精英方向培养的,上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不辞辛苦、不惜代价,为的不就是让他成才么?什么叫成才?学习好、学校好都是过程,有个好工作才是结果,可现在他居然要回来“当鸡头”!你当他是真心回来?如果是那样,早该回来参加本地的人才交流会了,之所以到现在才决定,根本原因是在北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已。

   想到这些,我不禁忧心忡忡。这几年本地经济突飞猛进,但显然离首都北京还有不小的差距,放眼望去,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的没几家,经济效益出色的垄断企业又不是一般的难进,数来数去,高尚、稳定的职业非公务员莫属。看来,得说服齐亮加入“考碗一族”。

   齐亮到家后,我详细询问了他在北京求职的情况。果然不出我所料,前半年,他没干别的,就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了,但不知是经济危机余威作祟还是什么原因,可心的职位不多。好不容易有几个意向,一问月薪,试用期均在1500到2000之间,齐亮很愤慨:“那是在北京啊!给这点钱我还上大学干吗?初中毕业直接端盘子就好了,愣把人才当劈柴使,我还不伺候呢。”

   就是!工作可是一辈子的事,不能乱对付,在北京月薪一两千能干啥?恐怕租房吃饭都不见得够,再说北京那房价,就这点钱干十辈子也不见得买得起,还混个什么劲,回来就对了。我趁机提出让齐亮报考公务员,齐亮犹豫了一下,答应了。

   我们全家又进入了一级戒备状态,比当年齐亮考大学时有过之而无不及,4个月时间,3本书翻得几乎要烂掉,成绩也还不错,但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落榜。其实不奇怪,齐亮报考的职位符合条件的有700多人,700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PK,淘汰掉699个,谁上谁下不正常呢?何况这种带面试性质的考试还有个人主观因素在里面。

   齐亮很沮丧,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这已经是退而求其次了,却还是不能如愿。

   说实话,我也很迷茫,但也只能打起精神鼓励他:“儿子,这次咱报的职位太热门,落榜是正常的,没关系。工作是一辈子的事,多花点时间精力不冤枉,你接着好好复习,明年选个相对容易的职位再考,一定行。”齐亮没说话。

   2010年春节,齐亮的高中同学组织聚会,齐亮不想参加,几个好朋友一遍一遍打电话,盛情难却,只好去了。回来时酩酊大醉,又哭又闹地嚷:“老天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我比别人差什么了?人家有出国的,有留一线城市的,都落下脚了,曲阳不过两年大专毕业,现在居然都开帕萨特了,我连个工作都还没有,24岁了,还吃父母的穿父母的,整个就是一废人!”

   看着那张年轻的、痛苦的脸,我心如刀割。一直以来,儿子是我的骄傲,他博学、上进,各个年龄段都有一摞足以证明他才智的奖状证书,可为什么到了该施展才能的时候,却变成了这个样子?一定是哪个地方不对了。

   我没有急于去开导孩子,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或者说我本身就有问题,那么劝还不如不劝,先找找根源再说吧。

   我专门抽出时间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又沉淀了一下自己的思想,发现这件事演变成今天这个局面,儿子当然有自己的问题,然而最严重的问题却在我身上。

   听齐亮讲在北京应聘的情况,他是基层岗位不去、薪资低的不去、听起来不体面的岗位不去,看得出眼高手低、太看重短期经济利益、不能吃苦。现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如果有一个职位不低、月薪不少、听起来人人向往的好岗位,凭心而论,我会不会招一个二流大学、没有任何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呢?答案是:不会。

   而儿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原因多半在我们身上。从小到大,我们对他的教育就是“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所以他只向往元帅不想当普通兵;说起谁谁的成功,身家多少万是最重要的佐证,所以薪水低就是“不行”的代名词;我们在对待就业问题上“一步到位”、求稳求全的姿态也影响并限制了他的求职理观。

   想明白之后,我跟齐亮好好地谈了一次,分析目前的就业局势,剖析自身的优势、缺陷和我们之前的错误观念。鉴于他现在的状态和多年的学业,我不建议他继续备考公务员了,起码不是唯一的出路。现在开了春,各单位已经启动起来,正是人才流动的时候,机会应该比较多。至于找什么样的工作,机关事业、外企、国企当然好,私企、自谋职业也没什么可丢人的;青春少年的,薪水不多也可以过;理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许都要从不那么理想做起,只要一直努力不气馁,储备力量,总有一天,机会会降临。

   齐亮频频点头,看来他也正为此苦恼着,不知如何开解,看他的眼睛越来越亮,我知道我做对了。

   第二天,齐亮要去人才市场,我不太放心,想一起去看看,反正二十四拜都拜了,也不差这一哆嗦,只要能让儿子早日立业,我辛苦点算什么。

   我俩在人才市场转了一圈,果然人声鼎沸不同往日。看到一个新型太阳能开发单位在招聘销售人员,我赶紧招呼齐亮过来,这种新型能源很有市场,应该是比较有干头的。我急切地从人丛中接过齐亮的资料就近递到考官手里,考官原样又给我递了回来:“如果本人都需要父母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他来推销产品吗?”

   齐亮的脸刷地红了。我讪讪地退出人丛,把手里的资料递还给齐亮,郑重地对他说:“儿子,抱歉,看来妈妈又做错了,以后妈妈可以在生活上照顾你,思想上关心你,但是工作的事实在是不能插手了,一切要靠你自己。”齐亮点点头。

   我走出人才市场,尽管有千般不放心,但是一次都没有回头。该管时管、该放时放,这才是一个明智父母的选择吧。儿子,无论前面的路在何方,妈妈永远在温暖的家里等着你。(责编/诗坤shikun01@163.com)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