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的女儿微笑

  上海打工两年,女儿“自闭”了

  

  1978年,我出生在湖北黄石。2000年春天,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在东楚晚报任职,与报社首席记者张斌相恋,2002年我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2003年10月29日晚,我的女儿降生了。我给女儿取名为张宁馨。女儿很聪明,不到3岁就会背唐诗、唱英语儿歌,甚至自己作词作曲唱些歌谣。

  2005年冬天,上海一国家级财经类杂志社向老公伸出了橄榄枝,职位副总编。老公心动了,奔赴上海。半年后,老公打来电话,让我去上海陪他。我很犹豫,老公打电话把婆婆从老家请过来游说我。

  第二天,女儿被送到了老公的弟弟家。我趁着女儿和弟弟的孩子玩耍时,偷偷地溜走了,消失在女儿的视线里……这一别,竟然是两年。

  在上海一家传媒集团的面试很顺利,我被录用了,成了执行总编 。可我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和女儿打电话成了每周的必修课。

  在上海,高额的物价、房租让我们捉襟见肘,买房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为了赚更多的钱,我私下接活,没日没夜地狂写。老公见我着急的样子,劝我慢慢来,等孩子6岁了,再接她来上海上小学。

  2007年秋季开学时,女儿的班主任给我发来短信:“张宁馨上课常常望着天花板发呆,点她回答问题,她老是不吭声。”怎么回事?女儿不是一向很活泼吗?我打电话和婆婆聊了很久。自从我们离开后,女儿就像变了一个人。她期盼妈妈回来,可一次次落空后,她变得越来越自闭,在学校望着书本发呆,回到家里,躲在衣柜里、桌子底下,害怕被人找到,连我们打来电话,她也不爱接。她越来越安静,像个小木偶一样每天重复着吃饭、睡觉、站立、坐下、走路的动作,什么话都进不到她的心里去。以前她还会和妹妹为玩具、衣服而争吵,可后来连妹妹也不太搭理了。老师、奶奶说的话她似乎听不见,任何事情都无法吸引她。

  我的绝望在得知这一切的那一刻爆发了,和老公轰轰烈烈地吵了一架。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吃饭。上海的楼再高,我们买不了一间房;上海的灯再炫,却照不亮我们回家的路。

  

  让孩子走出自闭

  

  2008年春节,我们从上海回来。我推开大门,大叫着“馨儿宝贝,妈妈回来了”,女儿并没有像预想那样飞奔扑过来。她一声不吭,身体蜷缩在桌子底下,看到我的眼神没有欣喜,却是惊恐的。这还是我那个离家打工前无忧无虑的女儿吗?不到3岁的她就能背唐诗、讲英文,而现在4岁半却退步到连1到10都数不清楚。在外打工才一年半,女儿就世故地像个成人,每天只能抱着爸爸寄回的杂志入睡,她能在千万个汉字中找到爸爸的署名,对着爸爸的名字亲了又亲,却不敢在电话中说一句“妈妈我想你”。她小小的脑袋瓜里装着这样的理论:妈妈不在家,不乖的孩子没人喜欢。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粘着奶奶,她学会了察言观色,说话小心翼翼。

  再次回到上海,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辞职。2008年3月,我们举家迁到武汉,老公回到了武汉的一家媒体当编辑,单位分了职工宿舍。

  女儿来到武汉后,成了我的小尾巴,她不合群,从不主动和别人打交道,有时我们喊她,她都不做任何应答。女儿在家里用纸折着同样的飞机,一叠就是一堆。我们带她上街,她在听见汽车或者电钻声音的时候就会使劲捂着耳朵或者跑开……

  我跑到武汉中南医院咨询了专家。一位专家说,少儿的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这种病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只有不断纠正小孩的生活习惯和给予更多的关爱,病情可能会有所好转。我不相信我的女儿不可治愈。心病还需心药医,父母就是她最好的药引,我相信爱能改变一切。

  我给女儿在武汉一家双语幼儿园报了名。笑,代表着一个孩子的生活幸福指数。对于女儿在幼儿园的表现,我最关心的不是学习和饮食,而是“今天她笑了吗”。女儿的笑很美,但她的笑容竟成了我的一种记忆,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她的表情是吝啬的,总是那么木木的、严肃的,甚至是木无表情。

  第一天上学,老师反应,女儿不合群,点她回答问题也一问三不知。

  女儿回家后仍不开口说话,我给她买了一个会发音的布娃娃,这个布娃娃一碰就会发出笑,并会亲切地问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等简单的问候语。听到布娃娃的笑声,女儿小脸慢慢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最大的担忧就是女儿不合群,从那天起,我就狠下心,每天让女儿一个人背着书包去上学,幼儿园就在我所住的小区内。我知道这对一个4岁半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点勉强。送她下楼后,我假装去菜场,女儿转头后,我就跟在她身后,隔着10步远,躲在停车场旁私家车车身后,偷偷地观察她,看她的反应,也时刻留心着来往的车辆。起先,女儿的神色是无助的,总是回过头来张望。慢慢地,没指望了,她只好一个人往学校的方向走着,在路上总会碰到同学,家长便问:“谁送你上学,你怎么一个人?”女儿用我教给她的话小声回应着:“妈妈说,我长大了,可以自己上学。”女儿走进了教室,我尾随在身后,她正在和班上的小伙伴说话。一周后,我开始明目张胆地“跟踪”,还时不时地提醒她:“馨儿妹妹,那不是你同学吗?你能告诉妈妈他(她)的名字吗?”

  每天放学,只要是晴天,我都会带她到广场上为她找玩伴。我们在广场上开起了童话剧场。我在女儿的书包里装进了几本童话书,放学后,邀请广场上的小伙伴一起表演话剧。起初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参与,我就想了一个点子,给每个小朋友分配角色。

  为了让女儿找到自信,我会在家给女儿讲清故事大意,并让其观看相关的动画片。慢慢地,女儿大方起来。

  女儿渐渐成了孩子王,她越来越合群,而且有了分工意识和责任感。无论在学校还是广场,她都笑魇如花。尽管才5岁,上街购物、买菜,已学会和商贩讨价还价了。

  

  妈妈的微笑魔法

  

  我常常用目光来测量女儿的微笑指数,什么时候她笑得最甜,露几颗牙齿。吃到美味的佳肴,女儿会露出一脸幸福的表情,吃饱喝足,还像小狗一样舔着盘子;听到大家的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客套话,她都会害羞地偷笑;听故事看动画片时,她笑得最是春风洋溢,看到剧情精彩时,她会激动得手舞足蹈,她的每一个表情都会跟着剧情起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她会笑得花枝乱颤。

  我把女儿一点一滴的进步记录在博客当中,没想到博客的点击率一下飙升到近百万人次。我把生活中的趣事都改编成了手印画4格漫画,我们宿舍的墙壁上满是女儿的涂鸦作品,她的作品获得了金奖,还在幼儿园开办了画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