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世间最温暖的称呼

  母亲,是人世间最亲切、最温暖的称呼,饱含了世上最无私最长久最让人不能忘怀的爱。一个人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根,失去了依托。这一点在母亲去世后的日子里,我感受尤为深切。母亲病逝已3个春秋,但时时感觉她还活着并坐在我的面前,纳鞋底、缝椅垫、亲切地唤叫我的乳名……

  安葬好母亲后我几度坐在桌前,想写点关于母亲的文字,但未及下笔泪珠就已成串落下,模糊了视线,打湿了纸面。直到现在,从老家回来后坐在母亲曾睡过的床边久久不能入眠,才写了以下文字,以做纪念。

  我的母亲在苦难中成长,抗日战争时期鬼子两次扫荡把村里的房子全部烧光,再加上那年洪水灾害,粮田被大水冲走,全村百姓外出逃荒。母亲就是那一年跟着我姥爷外出打短工度日,后来没工可做了,就逃荒要饭来到我的平山老家豹沟村,被我的奶奶收留。但苦难并没有击倒她,身材适中、目光柔和、性格开朗的母亲总会把希望和力量带给别人。她积极支援抗战,送信、站岗放哨、查路条和做军鞋、缝军衣、送军粮……

  我母亲是善良孝顺的人。几十年来,母亲没有和亲戚邻居及妯娌家人红过一次脸,更没有吵过一次架,委屈都往自己肚里咽,从不和别人计较或讨要什么。从我记事以来,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总是跑前跑后帮忙照看,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你母亲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人品极好,待人厚道,谁家有点烦心事和难事,经她一调解一帮忙就解决了。” 母亲常对我说: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一个人要是不孝顺老人就没有做人的资格。母亲一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饭菜上,尽管没有什么好吃的,但她也总是按照老人的口味把饭菜做得顺口;第一碗饭总是毕恭毕敬地端给爷爷奶奶,即使分开居住了也要穿过街把热腾腾的饭菜笑脸敬送给老人。爷爷奶奶偶尔发了脾气,母亲也是笑脸相迎,顺从满足老人,让老人感到高兴和快慰。

  我母亲是勤劳能干的人。母亲出身穷苦,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性格。那时,父亲当村干部经常外出开会或忙工作,家里的活大部分都落在母亲身上,一年四季母亲总是起早贪黑忙在家里地里,很少吃顿应时饭,很难睡个囫囵觉。记得小时候我一觉醒来,看见母亲还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鞋袜,天不明就又挑水做饭、洗锅刷碗。后来到了生产队干活,背粪、翻地、割草、搂树叶,春种秋收样样农活母亲都能拿得起,并且干得很精道。

  最困难的时期,顿顿杨叶拌炒面,母亲忍饥挨饿,体质迅速下降,但母亲为了过好苦日子,为了能让我们兄妹几个上学识字,她还是拖着虚弱的身体劳作。秋天早上搂回大花篓树叶晒干当柴烧,白天依然下地干活挣工分,辛辛苦苦养家糊口。母亲心里从来没有“累”字,翻新修建房屋,抚养照看子孙,就是到晚年,还整天为我们缝纳鞋垫椅垫衣物用品,这些东西虽然不太贵重,但这是母亲亲手做的,它不仅是一点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母亲留下的勤劳朴素、高贵品质。

  我母亲是热爱文化的人。记得我小时候,农村组织文盲识字班,母亲积极参加扫盲班学习,她跟二姐白天干完活,晚上拿上扫盲班发的课本就去学习,一遍一遍地跟老师读,一遍又一遍地在小本子上写。几年下来,母亲还真的认了不少的字,解决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难题。更令我难忘的是,在家里最贫穷的时期,母亲依然坚定不移地供我上中学,他们信奉“家有半升糠,也要送儿上学堂”的古训,省吃俭用,借粮借钱把我送到离家百里远的中学读书,在她的努力支持下,3个妹妹也先后入学识字。现在想起来,母亲真是不简单,她深深懂得将来要干事必须学文化的道理,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识字,才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份恩情,永远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母亲还是个严以律己坚强乐观的人。小时候,我们兄妹几个不管谁在外边和别人家孩子生了气、斗了嘴,回家后母亲总是先让我们赔礼道歉,然后在柔声细语中化解我们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她对我们要求严格,对自己更严格。苦活累事自己干,衣服上经常是补丁摞补丁,但她对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却热情宽厚相待,那时候生活艰难,物质紧缺,一年下来家里过节都难吃几次白面大米和肉类,可亲戚来了却尽可能让客人吃到米面猪肉。就是到了晚年,母亲为了节约用电,睡觉前很少开灯,生病期间坚持生活自理,尤其是到了生命临终,她依然忍着病痛打理自己的生活、与病魔抗争,直到最后都没有表现出愁眉苦脸的病倦样子。

  母亲,真的离我们而去了。3年了,我再也听不到母亲那温柔的话语,再也见不到她亲切的笑容了,进了家门再也喝不上母亲亲手做的红豆紫米汤、吃不到母亲亲手蒸的馒头了……3年来,我总想母亲是回老家小住一段还会回来,让我再为她梳梳头,再为她剪剪指甲,再为她买件新衣服,再为她端一碗热面条,再领她到公园去散一次步,再看一次菊花展……然而这些只能是幻想。母亲身上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那种慈祥善良、勤劳智慧和质朴无华的伟大母爱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永远都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ma-ch-ch@163.com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