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说起令人向往的现代化生活,是简单便捷的琐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候觉得遥不可及,不知道真富到那种程度人们得美成什么样。
现在,梦想早已照进现实,生活却像饲料养大的猪肉、化肥催熟的农产品一样,寡淡到令人失去饕餮的欲望。幸福并没有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随着富足的生活鲜明生动,反倒一天天黯淡下去,还不如什么都没有的穷乐呵状态。
究其原因,是我们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解过于肤浅,快乐源于雄厚的家庭资本,而这个家庭资本,不独指物质基础,它囊括了情感资本、亲子资本、财务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等。
所以说,幸福也是件与时俱进的事,我们贫穷的时候,吃饱就是幸福;我们不愁吃穿的时候,幸福就有了更深更广的含义。
当小康生活变成现实,你手里的家庭资本攒足了吗?它,可是幸福的密码。
一、相关链接:社科院称70%中国家庭感到幸福 民众质疑
人口宣教中心、社科院发表了《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报告称有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随后,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结果没有一个人相信该结论,反而普遍认为现实生活问题多多,幸福够不着。
二、家庭资本清算
感情资本: 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错
虞柯 34岁 某商城女装部营业员
我有一个平凡而平静的家,我们有自己的房子,去年刚买了一部银灰色的悦动,父母身体尚好,儿子虽然淘气却也聪明活泼。
想想真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我的心却空落落的,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
每天的生活机械、单调,我们分头上自己的班,下班回来我做饭、吃饭、带孩子、看电视;明杰雄心勃勃,业余时间跟两个朋友合伙弄了一个小公司,工作、应酬都很积极,忙得经常不能回来吃晚饭。
我知道明杰没有外心,他挣的钱全给我,他出去应酬尽早回来,但他分明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明杰了。
记得以前我们的条件很差,看场电影都觉得奢侈,我们就手拉手在街上逛,想像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把身边路过的人假设成故事中的角色,自己演给自己看,玩得不亦乐乎。馋了,就到街边的小摊打个牙祭,真挺开心的。
现在,去哪家酒店来个烛光晚餐都不至于付不起,看100场4D大片也不至于掏空积蓄,却再没有那样开心的时刻。有时候看电视看到别人你侬我侬的样子心里酸溜溜的,我现在已经不知道他还爱不爱我,更多的时候,我能体会到的仅仅是一种需要、一种存在,这样的日子乏味透了。
我曾问过明杰过得有劲没,他奇怪地看了我一眼:“有劲呀!咱们的目标正在一个一个实现,明年李部长有可能升为副总,90%是我接班;公司那边瑞阳说想找政界的朋友帮帮忙,要是真行得通,用不了几年,咱就换大房子,我说过一定能让你和儿子过上好日子。”
看着信誓旦旦的明杰,我却没有了喜悦和感动。这个男人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他的喜怒哀乐只跟赚钱升职有关,我要的是快乐的、开心的,恩爱有加的生活,而不是天天绕着钱打转。
点评:很多男人成家后,习惯于把物欲满足与尽到家庭责任划等号,却忽视了情感的互动交流。而女人生性浪漫,再加上婚后关注点全部移入婚内,对丈夫在情感上的需求反而更高,这种剪刀差使原本深厚的情感资本一再贬值。
加上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存现实与感情细腻而脆弱的本质有着天然的矛盾。工作太忙没时间呵护爱、竞争激烈没心情享受爱、物欲太重情感被挤压、自我保护意识太强顾虑太多不敢全心付出等,都是侵蚀情感资本的因素。情感是家庭建立的初衷和基础,情感资本的长期入不敷出必然会使家庭幸福的基础日渐薄弱。
资本积累渠道:1、在日复一日相对平淡的婚姻生活中,更应该注重情感资本的累积,加强情感创新和巩固,而不是任何理由的忽视。
2、爱人不是救世主,能让你幸福的只有自己,等他给你幸福,不如自己主动去抓住、去追求。
3、爱情与物质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读懂并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
3、生活处于不断变化中,阅历与感受各不相同,没有必要让生活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中,拓张自己的生活范围,开拓和挖掘现在和未来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亲子资本: 什么都想给了你
李亚馨 36岁 会计
从过年开始,我们家硝烟四起,起因只有一个:要不要让儿子出国。
春节时去表哥家串亲戚,发现表侄去美国留学了。表侄上初三,原本在本市最好的初中就读,成绩相当不错,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说不定是清华北大的料,出了国多可惜。
表嫂笑了,他们原来也是这么想的,前年去英国探了一趟亲,回来想法就变了。人家外国的孩子过的才是孩子的日子,学习基本没什么压力,玩得高兴最重要,只要孩子不出大格,老师一口一个“你太棒了”!捧得洋孩子们一个个小胸脯拔得倍儿直。
回头看咱的孩子,可怜啊!从打娘胎里开始,零岁方案就等着了,出生之后花样更多,打破头往最好的学校挤,上各种特长班,一到周末,钢琴课、合唱团、油画班……累不死学不完。
不是中国父母不知道儿女辛苦,而是生存现状使然,没有哪对父母超脱到漠视现实,让孩子处于缺乏竞争力的劣势,只能狠心做虎妈狼爸,其实内心比谁都心疼。
所以送孩子出国看起来更人性化,只消忍受几年的分离之苦,就能迎回一个操一口流利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从表哥家回来,我一门心思琢磨着要把儿子送出国门,高中密友在英国,那就去英国吧,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有股贵族气息。
吕猛坚决反对:“这一出去肯定得上到大学毕业,10年哪!跟没孩子有什么区别?况且听说英国学费是最贵的,10年下来得200多万,根本不是我们这种家庭负担得起的,异想天开!”
他就是这样,在教育孩子上一派小家子气,总跟我唱反调。为了孩子能活得更有质量,家长付出点代价算什么?10年不见,10年之后还有许多个10年,你会见到一个更有出息的孩子;没钱有房子啊,反正孩子出国了,两口人住大房子也是浪费,换套小的,再加上积蓄,供孩子三四年没问题,然后抓紧时间赚呗。
我执意坚持,开始联络英国的同学、打听出国手续的办理。听说不太容易,这我不管,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再难我都不怕。
点评:中国的父母是最无私的家长,可是,我们竭尽全力给的,不一定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