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猪肝“二怕”是误区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发病率的逐渐增高,许多中老年人望“肝”兴叹。尤其是患有前述疾病的人更是谈肝色变,怕吃肝引起胆固醇升高。其实,只要适量、合理食用猪肝、羊肝,并科学烹制,不仅不会升高胆固醇,反而还可以获取充足的维生素A。

  误区一:会升高胆固醇

  猪肝含胆固醇高是不争的事实,每100克猪肝含胆固醇量达368毫克,超过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300毫克的摄取量。但是,食物中的胆固醇必须与饱和脂肪酸协同起来影响血脂。一是饱和脂肪酸有促进胆固醇吸收的作用,二是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加肝内胆固醇合成。猪肝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每100克中只含有1.8克,比瘦猪肉每100克含10克、肥猪肉每100克含37.9克低得多。

  因此,吃猪肝对胆固醇影响不会很大。即使每周吃3~4次猪肝,每次50克,不但可以满足身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也不会使胆固醇升高。只是,吃猪肝的同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其他食物,如动物油、肥猪肉、全脂奶、奶油、黄油等。以免这些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促进猪肝中的胆固醇被吸收。

  如果还怕胆固醇吸收过多,可以在吃猪肝的同时,吃一些大豆及豆制品。大豆及豆制品中有豆固醇,其结构与胆固醇类似。豆固醇不仅吸收差,还可以在肠道内与胆固醇争夺结合位点,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误区二:吃猪肝会中毒

  猪肝是猪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食物中残留的或是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要经过肝脏处理,转化为毒性小或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最后随胆汁排出体外。所以,猪肝中一般会残存不少的有毒血液和胆汁。另外,肝吸虫等寄生虫也会寄生其中。但是,只要认真清洗、科学烹饪,就可以解除吃猪肝会中毒的后顾之忧。

  猪肝在食用前,一定要认真反复冲洗,再在水中浸泡1~2小时,去掉残存于肝血窦和肝管内的有毒物质,然后进行烹调。也可将猪肝切成片,在盆中轻轻抓洗,冲洗干净后再烹调。烹调的时间应尽量长一点,以确保食用安全,切忌为追求鲜嫩而“落锅即起”。猪肝中含有的维生素A性质比较稳定,一般的烹调和加工并不会损伤其中营养。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