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中国是从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的。
据了解,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关于劳动时间没有法律规定,仅在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提过,将工作时间限定为8至10个小时。由此,约定俗成延续下来。
在没有实行5天工作制的时候,有人感慨,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劳动时间规定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夏天可以提前两小时下班;气温超过38℃便放假;每个月可以请3天病事假,工资照拿;一年除去7天节假日以外,还可有十几天带薪休假;女职工的产假一个单位一个规定;连续歇假半年之内,只扣奖金而工资照发;随意让工人加班而不算违法……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有人甚至算过这样一笔账:按照工时每人年均应工作2448小时,而真正在岗位的实际工作只有1800小时左右。依此折算,实际上一人一年只上班225天,有140天是在家待着的。
据当时北京、天津、上海3大城市调查,职工的有效工时只占制度工时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一人一年只干了153天的活。
同时,由于周末只有一天假,很多人把所有的活儿都堆在周日干,换煤气、洗衣服、逛街、买菜、看老人、陪孩子上课。因此,“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成为当时流行的一个说法。
先在100人的单位“小试牛刀”
有关资料表明,从1988年起,有关部门就开始提议并酝酿工时制度的改革。
1988年2月的一个星期六,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两位值班的工作人员坐在办公桌前,等待处理有可能来自外单位的联络。周六整个中心只有两人上班,这可是全国没有的事。当时,受国家科委委托开展的《五天工作制可行性研究》刚刚完成,中心主任胡平决定先在100人的研究中心“小试牛刀”,再向上级报告。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还实行每周6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胡平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国外出差,他发现联合国每周工作4天半,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很多国家也都实行每周5天甚至4天半的工作制度,工时大都不超过8小时;与短工时相应的是高效率和低能耗及旅游、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这让他印象很深。回国后,胡平向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汇报:“我们国家也实行5天工作制多好。”宋健予以肯定,表示可以进行研究,探究其可行性。
据调查,当时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有效工作时间只占制度工时的40%~60%。80%以上的人在每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之间选择了后者。
1987年年底,课题组完成了总体报告和21个分项报告,得出了“我国具有缩短工时推行5天工作制的条件”的结论,建议国家立即制定有关方案,逐步推行。
胡平决定先让研究成果来个“软着陆”,不做任何宣传,先在自己单位试一试,周六两人值班,如有紧急情况,其余研究室有马上能联系上的人就行。这样,小范围的5天工作制实验悄悄开始了。
1994年3月,我国试行了“隔一周5天工作制”。1995年3月2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国务院第174号令,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同年7月,我国《劳动法》正式出台,在有关工作时间和休息的相关制度中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双休日的“财富画像”
闲暇时间增多之后,老百姓开始在休闲消费方面“释放能量”。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国人用于外出吃饭、个人修饰的时间,双休日比工作日平均增加了15分钟左右。此外,双休日更明显带动了旅游产业:经过6次提速后的列车夕发朝至,新航线不断增加,星期五晚上去、星期一早上回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出游模式。在双休日基础上调休形成的黄金周,出游总人次数以亿计。
世界旅游组织公认的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测算如下: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元增值效益。由此推算,“双休日”的综合经济效益已超过2万亿元。10多年来,每年“双休日”带来财富增值约2000亿元的说法并不为过。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