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媳清风

  

  “选择了爱人,就要为爱而承受一切”

  故事还得从陈如兰12岁那年说起。

  陈如兰1943年10月出生于浙江上虞县梁湖镇,他读小学五年级时,患上了急性关节炎。父母心急如焚,带着陈如兰四处求医,但他的病情仍然愈来愈重。最后,他双腿动弹不得,从此瘫痪在床。

  望着瘫痪卧床的儿子,母亲肝肠寸断。1958年3月,母亲因伤心过度,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母亲死后,陈如兰的两个哥哥相继成了家,姐姐也嫁了人。只留下陈如兰和弟弟陈四兰,跟着年迈体弱的父亲共同生活。

  陈四兰比三哥陈如兰小两岁。他到了成家的年龄,尽管人品出众,但因家里有一个瘫痪的哥哥,许多姑娘一听就害怕。已长大成人的陈如兰见弟弟的婚事一次次告吹,心里十分难过,他明白是自己连累了弟弟。一天,陈如兰对弟弟说:“我是个累赘,要不把我送福利院吧!”

  “你说啥傻话!你有这么多亲人,为什么送你去福利院?”陈四兰坚决不同意。

  1970年8月的一天,陈四兰兴冲冲地告诉哥哥,有一个叫毛菊英的姑娘不嫌弃他的家庭,愿意嫁到陈家。弟弟的终身大事终于有了着落,陈如兰激动得热泪盈眶。

  高兴过后,陈如兰心里又隐隐担忧,那未过门的弟媳,会不会真心接受他这个瘫痪的三伯哥呢?

  毛菊英是上虞市丰惠镇前村人,生于1946年,初小文化。她与陈四兰相识后,互生好感,但她的家人并不赞同。“你选择了陈四兰,就意味着要接受他瘫痪的哥哥和年老多病的公公。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下半辈子会幸福吗?”父母郑重地问毛菊英。

  “菊英,你咋这么傻?凭你的条件,啥样好的人家不能挑?你却偏偏选陈家,难道你宁愿受累吃苦?”亲戚们也纷纷苦心相劝。

  面对家人和亲戚的反对,毛菊英的内心也很矛盾。但最终她想明白了,她看中的是陈四兰憨厚诚实的人品,嫁给这样的人她觉得可靠。所以,她坚持自己的选择。她对亲友说:“选择了爱人,就要为爱而承受一切。”父母见女儿义无反顾,只好叹着气同意了这门亲事。

  1971年农历正月十八,24岁的毛菊英嫁入陈家,成了陈四兰的妻子、陈如兰的弟媳。

  毛菊英成为陈家的一员后,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她既要照顾卧床的三伯哥和体弱多病的公公,又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不落下一个工分。

  1972年,毛菊英的女儿阿萍出生了;又过了一年,儿子阿峰也来到了世上。一家6口,就住在两间矮小的木结构房子里,公公与陈如兰住一间,毛菊英和丈夫、儿女4人挤一间。毛菊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天里里外外地操劳。几年下来,她原本靓丽的容颜变得疲惫而憔悴。

  像对待亲哥哥一样照料三伯哥,超越血缘的亲情最感人

  就在毛菊英嫁到陈家的第6个年头,公公因病离开了人世。老人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三儿子陈如兰。毛菊英默默起誓,一定像对待亲哥哥一样照顾陈如兰。

  陈如兰的几个兄长和嫂嫂,虽然有时也来照看陈如兰,但不知为什么,陈如兰与他们的话不多。相反,他同毛菊英说话很合得来。他亲切地喊毛菊英“弟媳”,旁人都说他们就像亲兄妹。陈如兰不仅在生活要依靠毛菊英照料,而且在精神上对毛菊英产生了依赖。这样一来,照料陈如兰的重担几乎全落在毛菊英一人身上。

  每天天刚亮,毛菊英就起床忙活了。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好两壶热水,拿到陈如兰的床头,再帮他倒掉尿罐,然后端来洗脸水和早饭,接着打开电视机。冬天时,她还要在陈如兰的被窝里塞上两个热水袋。

  开始几年,由陈四兰给三哥翻身擦背。后来陈四兰在外打工,白天不在家,毛菊英便接替丈夫给陈如兰翻身擦背,一天至少3次。这样,陈如兰虽长期卧床,身上却从没生过褥疮。

  饮食上,毛菊英对陈如兰关怀备至。她每次上街买菜前,总要走到陈如兰的床边,问他想吃什么。陈如兰的牙齿不好,菜只能吃软的,毛菊英就拣鲜嫩的菜,煮烂了给陈如兰吃。

  每到当地时鲜水果上市,毛菊英都会买回最新鲜的杨梅、樱桃、桔子等,给陈如兰品尝。一次,陈如兰想吃樱桃,街上市场里还没有卖的,毛菊英就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相邻的岭南乡,来回30多公里,为陈如兰买回樱桃。望着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弟媳,陈如兰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弟媳啊,真是难为你了!”

  夏季,陈如兰怕热,毛菊英不仅在他床头安上电风扇,还用两个雪碧瓶灌满水,在冰箱里冻成冰后放到他的床边给他降温。

  1996年夏天,毛菊英凑了点钱,让儿子阿峰到城里买了个空调给陈如兰装上。“妈,你和爸的房间这么闷热,也装一个吧。”儿子建议。毛菊英对儿子说:“家里经济一时困难,给你三伯先装。”

  为挣钱补贴家用,毛菊英拿来一大堆手工活回家干,如缝手套、贴商标等等。

  毛菊英的善良与慈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个孩子。他们从小就懂道理,每天放学回家,总是争先恐后地帮母亲干活,还常常围着三伯给他讲学校里有趣的事情。

  转眼间到了2007年夏天,陈如兰突然觉得头昏眼花,呕吐不止,他喘着粗气对毛菊英说:“弟媳,这回我逃不掉了,我要死了。”“不许胡说,你不会有事的,我马上去喊医生。”

  毛菊英火速赶到皂湖卫生院。医生说要把人拉来治疗,但陈如兰的身体不能搬动,毛菊英恳求医生无论如何到她家走一趟。

  医生被感动了,随毛菊英赶到陈家。医生诊断陈如兰中了暑,立即给他输液。这一天,毛菊英守护了大半个晚上,熬得双眼通红。

  第二天,陈如兰的病情减轻了,人也精神多了,毛菊英这才松了口气,她开心地说:“小混兰(陈如兰的小名),我说你死不了吧!”

  陈如兰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弟媳啊,要是没有你,我早就不在人间了,更不用说还有这一遭。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做牛做马报答你! ”

  毛菊英笑道:“小混兰,你这是啥话?亲人之间互相照顾是人之常情嘛!”

  毛菊英的丈夫陈四兰是城区火车站的一名勤杂工,每天上班早出晚归。他为人厚道,不善言辞,不会在妻子面前说好听的话,但内心十分感激妻子,偶尔说上一句:“菊英,苦了你!”毛菊英从不计较丈夫嘴笨,她觉得,一家人不需要说好听的话。

  身患绝症的弟媳,心里仍牵挂三伯哥的生活

  最让毛菊英欣慰的是,在自己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陈如兰卧床56个年头后,身上没有一处褥疮,没得过一次并发症。医生惊奇地问毛菊英,用什么方法护理照料病人,创造了这样罕见的奇迹。毛菊英笑笑:“其实也没什么,只是让三伯吃得好些,经常给他翻身擦背,让他不受气,人活得开心。”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