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公约:暖化人际冷漠的烛光

   日前,由杭州西溪蝶园、魅力之城、钱江湾花园3个小区5500户业主共同讨论总结的《邻里公约》正式发布。内容包括了乐于参加公共活动、邻居见面主动问好、关怀和帮助独居老人、邻居长时间不在家帮助照看等19条约定。

   在当前冷漠事件频发并刺痛人心的背景下,杭州的这份《邻里公约》,有如冬夜里的一盏烛光,虽然微弱,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暖意,看到了人性中的一线光亮。这也说明,人性的向善有序,从来都不曾远离;世道人心的底色,也并非全是漠然与阴冷。

   不可否认,将诸如“邻居见面主动问好”“关怀和帮助独居老人”等内容,形成书面文字写入公约,本身就是对这一时代的讽喻。回溯社会人际关系的传统,不难发现,上述这些行为规范,更多的是一种个体本能的反应。这种邻里关系,在传统“熟人社会”,似乎是非常自然、内化于心的行为。

   但在如今这个“陌生人社会”,曾经的“远亲不如近邻”,正逐渐被“老死不相往来”所替代。人们回到住所,大门一关,便“躲进小屋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有调查显示,在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会找家人、朋友,而不会找邻居帮忙。

   “陌生人社会”的这种人际关系,在小悦悦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相邻铺主之间,有的在长达6年时间里,从未说过一句话;即便有过交流的,也是在2个月前。而稍早前,湖南娄底不到2岁的女童小梦,陪伴祖母遗体长达7天之久,都无人发觉,以致浑身爬满蛆虫,生命奄奄一息。如此沉重的悲情画面,令人不堪忍视。

   毋庸讳言,社会人际冷漠症的形成,固然有生活节奏加快、居住方式变化以及社会结构多元化等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缺乏一套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协调人际伦理关系,以及对社会个体生命、财产、权利等的切实制度保障。而这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点滴努力。其实,邻里之间冷漠的表象背后,还是渴望有和谐与温暖的邻里关系,只是少了一根爱的引信。

   杭州3个小区的《邻里公约》,就是这样一根“引信”。这既是传统的居民自治精神的回归,又是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良好契机———这份邻里公约没有一条是用“禁止”的方式来写,立基于小区业主们的共同意愿,经过多轮沟通和探讨,通过各种形式征得多数人的赞同。这些,正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最好方式。

  

  链接:社区《邻里公约》

   1.我们乐于参加社区的公共活动。

   2.邻居见面主动问好。

   3.我们呵护孩子的自尊,在公共场合避免责罚。

   4.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首先教导自家孩子。

   5.我们关怀和帮助邻里的独居老人。

   6.邻居长时间不在家时,我们帮助照看,遇有异常,及时告知管理人员。

   7.当邻居因房屋维修需要配合时,我们乐于支持和帮助。

   8.我们拾获楼上邻居晾晒时飘落的衣物,妥善保管,及时送还。

   9.我们不往窗外抛撒物品,不在窗台、阳台边缘放置易坠落物品,晾晒、浇灌防止滴水。

   10.在公共场所,我们放低谈话音量;乘坐电梯时,尽量不接听电话。

   11.在清晨和夜晚,我们主动将室内音响降低,室外的集体活动我们照顾邻居的感受。

   12.我们在公共场所衣着得体,讲究礼仪。

   13.春节期间,我们只在指定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14.婚丧乔迁等传统风俗,不妨碍小区公共秩序、环境。

   15.我们开车出入社区慢速行车,不按喇叭,不开远光灯,主动礼让行人。

   16.我们按规定方向停车,不跨线、压线,停车即熄火。

   17.保持公共场所的环境整洁,自觉带走废弃物品。

   18.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19.我们喜爱自家的宠物,更关注邻居的感受。我们为宠物办证,定期注射疫苗,自觉使用牵引带遛狗、清理粪便,不带宠物进入室内公共场所,并为具有攻击性的宠物戴上口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