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棋”救活一个厂

  5年再造一个老企业的辉煌

  张克斌是一位勇于改革和创新的人,他担任山西太原矿山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5年,就使这家长期在低谷徘徊濒临破产的老企业,成功转型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

  太矿始建于1925年,至今已有85年历史。在计划经济时期,太矿曾经创出50多项“全国第一”,是我国三大矿山机械制造骨干企业之一。然而,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改革滞后,企业连年亏损,太矿被国家列入全国重点亏损企业名单。

  破冰之举,始于2005年12月山西省委、省政府组建太重集团煤机有限公司,太矿成为该公司的核心企业。时年43岁的张克斌出任太矿董事长、党委书记。当时,企业举步维艰,仅拖欠职工工资就达10多个月。

  面对重重困难,张克斌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奋力前行,经过5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实现了“建设一个新太矿”的目标。和5年前相比,太矿产品产煤量由1.1万吨增长到4.6万吨,产品订货由6.4亿元增长到35.8亿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由1.09万元增长到3.58万元。企业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山西省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短短5年,张克斌是如何领导太矿实现成功转型的呢?

  张克斌曾谦虚地表示,搞活企业其实也没有什么奥秘,简单地说,无非就是改革、调整、创新。探寻太矿5年来的奋斗历程,人们都说,张克斌是靠“三着棋”救活了一个厂。

  第一着棋——改革,让老企业的机制活起来

  2006年2月8日,刚刚走马上任的张克斌就在太矿职代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十一五”目标》的报告。一场解放思想打翻身仗的序幕,由此拉开。

  当时的老太矿观念陈旧,机制不活,管理落后。2005年年底,全公司在岗职工4035人,而一线生产工人仅1000多人;处级干部145人,科级干部370人,共有26个部处单位、18个生产经营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松散。

  面对巨大的旧体制惯性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张克斌带领太矿新班子对照沿海优秀企业找差距,冲破重重阻力,大胆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建立起“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的管控模式,为推行企业内部市场化运行新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将原来26个部、处、室,精简到现在的10个职能部门;对18个生产经营性单位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形成了采掘设备分公司、冶金设备成套公司、润滑液压设备分公司、煤炭洗选设备成套公司、电气设备发展公司、重型减速机有限公司等以产品专业化为主、工艺化为辅的六大产业板块的新格局。与此同时,对职工医院、房地产公司、综合服务公司、技工学校、幼儿园、通用件公司和木模分厂等10家非主业单位,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改革,使老企业甩掉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担轻装上阵,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处室和辅助人员进行精简。处级干部由145人精简到53人,科级干部由370人精简到145人,职能处室人员由551人精简到280人,辅助人员由1067人精简到604人。

  对分配制度进行探索。彻底打破传统的工资制,实行岗薪绩效工资、计件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加大了分配向“营销骨干、技术骨干、管理骨干、生产骨干”倾斜的力度。使职工的收入与本人的劳动成果、工作业绩紧密挂钩,全面激发了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了企业发展动力。企业每年还拿出100多万元组织专项劳动竞赛,先后有17名技术、营销骨干由于业绩突出喜获小轿车奖励。

  对用工制度进行规范。用工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制,大专以上学历实行试用制,中专、技校和普通工人实行协议代理制。建立起“就业靠技能、上岗靠竞争、末尾要培训”的用工机制,完善岗位动态管理和人才内部流动机制,为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打破了企业旧的体制和机制,激活了生产力。5年来,太矿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跃成为山西煤机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第二着棋——调整,让老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太矿成为太重煤机的核心企业后,正是“十一五”计划开启之年。资料显示,全国的煤机市场需求量高达900多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蛋糕”,5年前的太矿却力不从心,吃到嘴里的仅有4亿多一点。

  要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首要的问题便是资金投入。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的升级,还是产能的快速扩张,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而这也正是众多企业,特别是困难老企业所难于破解的一道难题。

  当时的太矿,仅拖欠银行贷款就好几个亿,破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狭窄的车间,到处都在伸手要钱,哪还有力量再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张克斌带领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调研,最终以断臂求生的勇气,提出“退城入园、整体搬迁”的发展新思路。他们利用太重煤机融资平台,筹集资金10亿元,在位于太原市南郊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煤机工业园。同时,把老企业从繁华的市中心搬迁出来,旧厂区土地共拍卖了14.34亿元。这样,利用土地置换,“腾笼换鸟”,不仅彻底解决了老企业的历史债务包袱、技改资金等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而且更有利于产业的重新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太矿以“退城入园、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一是将主业和核心配套产业搬迁到新建的煤机产业园区,以实现规模化重点发展;二是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按照产业带动性、科技含量和效益等标准,对重点产品如采煤机、掘进机、电气产品和液压控制系统等,进行以升级换代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经过调整,使公司主导产品结构较好地适应了市场要求。

  进入园区后,太矿推行专业化生产组织模式下的准时投入、精益生产,实现了“没有进行粗加工的毛坯不进厂”,“不到出产时间的外协件、外购件不进装配场地”的目标。对铸(锻)件、精铸件等热加工辅业单位,太矿按照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集群发展方向,搬迁至定襄县、交城县等地发展,实现了“主业做强、辅业搞活”的目标。

  如今,太矿已顺利搬迁至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山西省首家“退城入园、整体搬迁”的国有大型企业。

  第三着棋——创新,让老企业站在竞争制高点上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