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一天,老公在翻书柜时,偶然翻到婆婆曾写给他的信,他深有感触地说:“那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和妈总是在信中交流情感,现在离家近了不写信了,可心中总觉得少了点啥。”
老公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后来,他顶着世俗的压力,支持善良的母亲改了嫁。他曾对我说:“我母亲这辈子特别不容易,她是我的精神故乡!”我当年就是看中了老公的孝顺、善良,才嫁给了一贫如洗的他。我知道,他母亲在他心里有多重要。
为了让老公重拾那份与母亲用文字交流的感动,我提议给婆婆买一部手机,让婆婆学会发短信,这样他们就能像以前那样写“家书”了。虽然教婆婆学发短信,我和老公费了不小的劲儿,但看到婆婆发来的第一封电子家书时,我们那份激动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婆婆发来的短信只有4个字:“妈爱你们。”
之后,婆婆每周都会给老公写家书,每次都是几个简单的字,不是问我们过得好不好,就是让我们回去拿她给我们准备的土特产。我们曾劝过她,如果觉得拼写吃力,就打电话给我们。婆婆说:“我有的是时间,打电话会影响你们的工作。”
现在,婆婆已经70多岁,眼睛也不好使了,写家书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渐渐我发现,婆婆在家书中不再让我们回家拿东西,而是改让我们回家干活了,“地该施肥了”、“麦该收了”等。可每次我们回去时,伯伯基本都已把地里的活干完了。而婆婆呢,总是兴高采烈地在厨房忙活着,做的全是我们爱吃的饭菜。
我们有几周没有回家了,那天,婆婆突然打电话来让我回去洗衣服。想到这些年婆婆家书的变化,我突然鼻子一酸,人老了,儿孙绕膝胜过腰缠万贯。细读婆婆的每一封家书,其实背后都隐含着同一句话:“孩儿,娘想你们了!”
插图:刘昌海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