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从1938年7月在南京模范监狱获释,直到1942年5月27日去世,在这近4年的时光中,基本上是在重庆江津一荒僻山乡鹤山坪的石墙院里度过的。处于流亡中的陈独秀没有正当职业,缺乏生活来源。那么,陈独秀的晚年经济生活靠什么得以支撑呢?他主要靠4个方面的收入勉强维持最低生活水准。
一靠稿费收入。除了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些文章外,陈独秀还为国立编译馆撰写《小学识字教本》。这里的“小学”即为文字学或训诂学的意思,是具有深远历史文化价值的学术著作。故国立编译馆破例向陈独秀一次性预支了2万元稿酬。
二靠亲朋资助。陈独秀的大姐夫和外孙女婿都是发了财的商人,他们经常给陈独秀一定的资助。还有,陈独秀的人格和学识崇拜者杨朋升,也常常从成都住地给他汇款。
三靠北大同学会捐赠。陈独秀早年一边在京主编《新青年》杂志,一边在北大执教,所以他深受青年学子喜爱。现在陈独秀有难,北大同学会当然会施以援手。该会不仅随时寄来钱款,而且先后指定在渝的两位校友,即罗汉和何之瑜照顾陈独秀。甚至连陈独秀去世后的安葬,何之瑜也与陈独秀的其他亲友一同参与处置。
四靠向友邻书写楹联条幅换取生活资料。陈独秀的某些江津邻居为了送些蔬菜瓜果等食物给陈独秀,又怕爱面子的陈独秀因无功受禄而拒绝,便预先请他替自己写些楹联条幅,然后再行赠送。
陈独秀十分高兴地收受上述经济援助,却坚决拒收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和共产党叛徒的馈赠。当时有人曾向蒋介石进言,说如派人贿赂陈独秀,可达到攻击延安共产党的目的。后来蒋介石真的派手下如罗家伦等人给陈独秀送去钱款,陈独秀当即婉拒。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