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农妇收养培育苦命孤女上大学

  善良农妇收留乞讨父女
  今年38岁的张道英家住湖北省竹山县双台乡的大山深处。1992年,张道英和同村青年余守华喜结连理。1993年和1998年,他们的大女儿余敏、二女儿余文文先后来到人世。
  张道英的家住在高山的半山腰上,这里离公路有25里的山路,自然环境恶劣,收入全指望坡上几亩地里种的黄姜、玉米等,家庭经济一直很拮据。张道英娘家哥哥是智商低下的哑巴光棍,父亲智障,母亲体弱,夫家这边公公婆婆的身体也不好。两边的老弱病残一大帮人,全指望张道英和丈夫余守华养活。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太重,导致家里家徒四壁。最困难时,家里连过年都买不起肉。因为需要照顾的人太多,余守华被牢牢拴在家里,不能同乡邻一道外出打工挣钱。
  尽管穷,张道英却古道热肠,对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尽力相助。1998年秋的一天,张道英看到一位残疾汉子带着一个小女孩在村里乞讨,上前一打听,了解到汉子的一些情况。原来汉子名叫华诚意,家在附近的大山里。1991年,华诚意结婚,次年妻子生下了女儿华先红。女儿不到两岁时,妻子亡故。生活的重压加之丧妻之痛,导致华诚意变得痴呆木讷。后来家中房屋倒塌,田地也荒废了,华诚意就带着女儿出外流浪乞讨度日。
  华诚意的遭遇,让张道英顿生同情之心。她马上端来热腾腾的饭菜,让父女俩吃个饱。后来每次见到华诚意父女,张道英都会给他们端吃的,送穿的。
  眼见华诚意父女俩四处流浪居无定所,张道英便将家里的房子腾出了一间让他们居住,又把家里的地分了一些让华诚意耕种。华诚意父女生活所需的日常用品、柴米油盐,张道英都打点得妥妥当当。生活稳定了,华先红也被送到村里的小学就读,小姑娘的童年生活开始有了欢乐的笑声。
  很多乡邻对张道英说:“你和他们不沾亲,不带故,这样帮他们图个啥?”张道英说:“好歹是两条命,能帮就帮他们一下吧!”
  贴心“婶婶”胜亲妈
  华诚意对张道英和余守华夫妻十分感激,有什么事情也会和他们商量。一次,华诚意推心置腹地对张道英夫妇说:“我有残疾,身体不好,下地干活难以养活自己。我早就想着出去打工挣钱,但娃子没人带,我出不了门。要是谁能帮我带娃子,我出门闯闯,说不定能挣到钱。”
  张道英觉得华诚意的话有道理,就对华诚意说:“你要是放心,娃子就交给我照看,你安心出去打工。”
  把女儿交给张道英,华诚意自然十分放心。于是,他和张道英夫妇商议,将女儿寄养在张道英家里,女儿的书本学杂费由他出,另外他每年给张道英一笔女儿的生活费。张道英爽快地说:“娃子的生活费你先别提。娃子还小,需要用钱的日子在后头。你出去要是真能挣到钱,还是攒着给娃子将来用吧!”
  就这样,华诚意于2000年春踏上了打工之路,跟着老乡去了山西的煤窑。华先红留在张道英家里,她吃的、穿的、用的,都和张道英的两个女儿毫无二致。华先红称张道英“婶婶”、称余守华“叔叔”。有一年冬天,华先红在镇上的学校住读,一天,气温突然下降。很多家在附近的同学的父母都没有送被子到学校,华先红没想到,婶婶张道英却给她送来一床厚被子和两件棉衣,亲切地叮嘱她:“天冷了,穿厚一点,晚上盖严实一点,莫冻感冒了。”华先红知道,婶婶为了给她送被子和衣服,要翻过很大的山,走几个小时的山路。这样的关切之情,除了亲生父母,谁都难以做到!
  农村出去打工的人要么靠卖苦力,要么靠手艺吃饭。华诚意因为身体残疾加上有病,重活干不了,轻松的活很难找到。到了年底,别人都带着大包小包返回家乡,他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口袋里除了再次外出的盘缠,就掏不出多余的钱了。
  因为没挣到钱,华诚意无法支付女儿的生活费,连女儿的书本学杂费都无法解决。他倍感惭愧,觉得对不起张道英夫妇。张道英安慰他说:“我帮你照顾娃子不是为了钱,你别见外了。只要你平安回来,就比什么都好!”
  之后的几年,华诚意每次打工回来几乎都口袋空空。村里不少人劝张道英不要再帮华诚意照顾娃子了,张道英笑着说:“那咋办呢,总不能袖手旁观吧。能帮就帮帮他,也不是多大个事!”
  收养孤女为养女
  2006年9月的一天,华诚意突然回来了,他脸色蜡黄,精神萎靡。原来,华诚意在矿上病了,老板担心他死在矿上,就甩给他1000元钱,要求他立即回家。
  张道英和丈夫将华诚意带到城里的大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华诚意患的是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没有了治疗的价值。无奈之下,他们带着华诚意回了家。
  回家后,张道英夫妇找当地最有名的老中医,开中药煎给华诚意喝。但是,华诚意已经病入膏肓,喝什么吐什么。一个多月后,华诚意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对张道英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女儿华先红抚养成人。张道英对他许诺:“华先红的一切我全部负责到底,只当我多生了一个娃。你尽管放心吧!”华诚意安心地离开了人世。
  华诚意除了女儿再无第二个亲人,他的后事谁来料理成了个大问题。张道英跟丈夫商量说:“华诚意是苦命人,和我们认识一场也是缘分。现在他死了,我们不能甩手不管,我们想办法把他安葬了吧!”张道英将为公公准备的棺材拿了出来,又到处借钱,共花费了5000元,终于让华诚意入土为安。
  诚意去世时,华先红年仅14岁,在双台中学读初二。张道英操办了华诚意的后事后,对华先红说:“娃子,你不要想别的,只管安心读书,这里就是你的家,家里有余敏、余文文吃的,我就不会让你饿着!”
  就这样,华先红正式成了张道英家中的一员。
  为了让华先红早日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张道英要求两个女儿和华先红多说话。她说:“你们看姐姐多可怜,连个嫡亲的人都没有。以后她就是你们的姐姐,你们不能把她当外人!”
  抚养华先红的担子彻底落到肩上后,为了能养活一家人,供3个女儿读书,张道英和丈夫辛苦劳作。华先红对婶婶叔叔的辛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很多次,她萌发了弃学出外打工养活自己的念头。可每次她对张道英提起这事,张道英就打断她说:“我对你们3个是一样的,只要你们读得进去,我就一直供你们。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里的事不用你们操心!”

  在双台读中学时,华先红住校。每到周末放学,张道英必定站在校门口笑盈盈地等着华先红。接到后,张道英总会问华先红:“你想吃什么?婶婶去买!”不了解华先红身世的人,都以为张道英就是她的亲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