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这么敏感?

  你身边一定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至少一个——疑神疑鬼,什么事情她都要知道,而且非常的敏感,你的一点小动作,或者说话的语气只要和平常有差那么一点点,她马上就能听出来,然后追问你到底是怎么了。身边什么事情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公司的人少跟她打声招呼,同事多撇了她一眼,哪个男生多从她身边走过一次,都会成为她脑中思考的一件事情。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很神经质,劝她改掉这种习惯,不过她从小就是这个样子,说什么也改不了。就算去看心理医生,这种程度的敏感也无论如何算不上是“病态”或者“不正常”,总之,除非你跟她绝交,不然你就永远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了。

  不过,当然也有可能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就是这样的人哟。不过请放心,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早期敏感人格理论

  早期的心理学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心理状态来自于过于自卑的心态。由于对自己的信心不够,所以对于身边的人事物都特别敏感,总是以为别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是在批评自己或者是讨论自己的什么不是。这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解释,因为女性在心理学的历史上,不管是什么年代和男性比起来,都是比较没有自信的性别。而且有很多研究显示,女性的自信通常来自于两大部分:自己的外在,还有别人的评价。和男性通常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都相当良好不同,女性常常自己给自己的评价都偏低,导致自信心不足,也很大程度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来品评自己。当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偏低的时候,就容易情绪低落和沮丧。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自卑和缺乏自信的心理是导致这种“敏感人格”(Highly Sensitive Person)的主凶,因为谁都不愿意听到别人对自己品头论足——尤其是负面的评价,因此女性更容易对身边的事物敏感,一方面是因为她缺乏自我的意识和自信,想要知道别人对她的评价,另一方面则是想要消除别人对她负面的印象,因此更需要知道身边的人的想法。

  不过,就像大部分的事物一样,心理学总是能够找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举个例子来说,关于“学习”这方面的理论在心理学上就有极多解释,有学者坚信这是一种靠后天学来的技巧,有学者坚信这和基因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没有“学习”这种东西,都是一种人类自我的认知罢了;而敏感人格,在比较靠近我们的年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解释。

  

  人格心理学的故事

  在继续下去我们的讨论之前,不妨先回头来探究下“什么是人格”的这个问题。现在资讯发达的我们大概都多少知道,每个人都拥有许多不同的人格,有些人内向,有些人外向,有些人比较容易附和,有些人比较喜欢独立思考,而我们也知道了这些人格有些是天生的,但是也有些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不过,现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在过去的社会可不是这样的,就像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不过六百年前的教皇可不是这么想的,不然伽利略晚年也不会受到教廷的迫害了。

  我们尊称的心理学之父,当然,是弗洛依德(S. Freud),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开始研究人类心理的学者,虽然他对心理学的贡献良多,不过老实说,他的许多理论都充斥着偏见和歧视,而且大部分都是他的主观意识而非实际实验得来的结论。就我们的主题来说吧,弗洛依德把人类的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这个阶段的分类本身就挺不可思议的了,但是弗洛依德更进一步说明,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对人格的影响。举例来说口欲期(Oral Stage),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生至1岁)的断乳时机和哺乳量会影响到他的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太多或者太少哺乳都会成为口欲滞留(Oral Fixation),造成孩子的过分乐观,或者容易受骗,或者喜欢操纵他人的性格。

  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不科学而且可笑的,艾森克(H. Eysenck)就这样批评了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论。艾森克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人格心理学贡献,他在1951年研究了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并且在历史上首次发表了“基因可能会影响人格”的理论。后来的学者基于他的研究和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发表了沿用至今的所谓五大人格特征(Big Five Personality),其中包括了外向性(Extrovert),开放性(Openness),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 ),和善性(Agreeableness),以及神经质性(Neuroticism)。大部分的人格都可以从这五个维度上来得到解释,比如说罪犯的反社会人格就是拥有低度的严谨性和低度的和善性。

  那么敏感人格又怎么解释呢?笔者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拥有高严谨性、高神经质性和低外向性的人格。

  

  The HSP

  高度敏感人格(Highly Sensitive Person)是由艾伦博士(E. Aron)在1996年的研究中定下的名称,而这项研究发表之后,众多的书籍都围绕这个主题做了许多的研究。高度敏感人格(HSP)的特征如下:

  

  *很容易读取朋友和家人的情绪和想法

  *被朋友形容为“很在乎他人”以及“容易害羞”

  *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影响;如果身边朋友很开心,就很容易被感染,反之亦然

  *脑子一直不断在思考,而且不喜欢在被关注的情况下工作

  *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最棒

  *不太容易和别人打成一块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这样的人是不是有点反社会?是不是小时候被虐待了?笔者在这边只能说,想太多啦!事实上,高度敏感人格的形成应该是天生的,因为根据研究,不只是人类有这样的行为,在很多高等智慧的动物身上,也能偶尔看到这样的特征,因此科学家认为这应该是基因的作祟。而且如同本文开始时所述,这样的人应该在我们身边到处可见,心理学研究表示,这样的人格应该出现在15-20%的人群中,也就是说,每五六个人之间,就很有可能有一个人是高度敏感人格。

  

  那么这样的人格有没有办法改变或者“治疗”呢?事实上只要经历足够的行为矫正,任何性格都有可能得到改变,但是心理学家认为这对于高度敏感人格来说是不需要的,因为这样的人格并不是一件坏事。心理学研究显示,高度敏感人格拥有下列的优点:

  

  *能深度和详细处理获得的信息,比如工作和学业

  *很容易能够专心下来做一件事

  *对于需要高度准确度,速度,和细节的工作会比一般人做得更好

  *自我意识明确,不容易被影响去做坏事

  *工作上对公司比一般人忠诚

  *容易处于冷静的状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