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有个很有特点的现象,不但是中国公务员中存在官迷(官瘾),而且在中小学生中也存在官迷现象。那么,青少年学生官迷情形怎样?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呢?
青少年学生官迷表情扫描
◎稚嫩的官意识
2012年3月中旬,在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看民生”特别节目中,当记者询问贵州山区小学生长大后的理想是干什么时,几名稚嫩的小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进城,当官!”记者大惑不解:“为什么要当官啊?”答:“当官能离开贫穷的小山村,能进城,能坐车,能吃好吃的,别人都听我的话,能过上好日子……”
◎小不点的官瘾
老同学杨女士的儿子刘锋最近老是闷闷不乐,原来,他上个学期被老师“委任”做了个小组长,负责收作业本,而这个学期却被老师“罢官”了。小家伙一度哭着要爸爸买点东西去老师那儿把“官衔”要回来。
刘锋说,做小组长时很多同学都听他的话,也跟他玩,而现在他什么都不是了,那些同学似乎都不喜欢跟他玩了。有如此痛苦的经历,刘锋表现的“官瘾”,就不令人惊讶了。
◎一个班共有52名学生,班干部竟然多达22名
《海峡导报》报道,福建省三明市永安三中初一有一个班,共有52名学生,班干部竟然多达22名,其中不乏副劳动委员、副小组长之类的奇怪头衔,如同当代中国行政机关秘书长一大帮,非领导职务多如牛毛。致使班干部严重“超编”。
为什么一个班会有这么多“官员”呢?这个班的班主任说:“这些学生干部只有三分之一是正常人选,其他的都是家长打招呼让安排的。一些父母为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班干部,三番五次打电话、送礼物。”原来,22名“官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是靠家长幕后操作当上“官员”的。
讨论:
◎还学校一片净土
(吴琼,某高三学生)
我高一时曾当过班长,当时全家都很开心,一起出去吃饭庆祝,爸妈还到处和亲戚朋友说自己女儿“当官”了。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人那么开心,除了名声好听些,当班长更主要的是为班里做事,考试不会加分,平日也没有补助可领,相反还要占去自己很多课内和课外时间。
渐渐地,我明白了,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当官”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有很多潜规则。在有的单位,同等条件下的几个人,要想当官,就要靠关系走后门;当了官,手上的权力越大,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灰色收入。有当官的亲戚朋友也是鼓舞人心的事,因为那意味着办事会更方便。
学校本是一片净土,可是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过节给老师送礼,找关系让老师特别照顾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班上“当官”等现象越来越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应当呐喊:还学校一片净土,让学校天空依然蔚蓝。
家长篇
◎为孩子跑官要官要视情况而定
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从小培养孩子的能力,提高其素质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意在提高孩子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着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的做法无可厚非。如果纯粹是为了让孩子出名,让孩子适应社会上当官争权、为自己捞好处等不良倾向,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老师篇
◎学校岂能成为官场
校园出现“官迷”现象,罪过不在孩子,根源不在家长,而在于班级管理中的不公平,在于有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偏心”。当有些家长成为“官迷”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学校是否已成了“官场”。
思考:
为什么孩子会有“官瘾”
孩子对“官位”的兴趣大致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的心理需求。
毋庸讳言,我们这个社会还存在比较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孩子从各方面接收到的信息让他们认识到:当官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当官证明你很能干,你很有人缘,很有权威,会有一种“人上人”的感觉。
无独有偶。合肥市网友范女士的女儿当上了小组长,组里10个同学凑钱请她吃烧烤。范女士大惑不解,女儿煞有介事地袒露了秘密:即使当个小组长也能管十来号人呢。范女士问那些请女儿吃烧烤的同学们为何这般尊敬小组长,同学们抢答:“小组长管收发作业本,旷课缺席考勤,权力可大!我们对组长好,到关键时刻,组长会放过我们。”
因为手上或多或少的权力,很多学生热衷于当班干部。河南省《教育时报》曾进行过专题调查,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其中,想当班长的学生高达七成,而其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需求。班干部是全班学生关注的焦点,这无疑会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这种心理本来是正常的,适当地引导会激发孩子争先创优的意识,但是很多家长却往往对此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并给予不合适的解释:“你真是人小志气大,长大了绝对当大官。”这就给了孩子一种误导:想当官、能当官就是好样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孩子就会忽视通过努力来获得心理满足的过程而纯粹追求结果:看谁的官大、权力大。
上述个案中的学生对班干部职位的狂热追求,其实就是受了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身边人的有意误导,把当班干部当做自己上学的唯一目标。
支招:
求全责备没用处,正确引导很重要
◎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权力
专家说,不论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是受心理需求的支配,孩子对权力表现出来的热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要做好适时的引导。
首先,要淡化“权力欲”。当孩子表现出对“官位”的兴趣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官职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组长为全组的同学服务,班长必须为全班的同学服务。将权力和责任结合起来,让孩子从纯粹地比权力转为对责任的慎重。
其次,不用“官职”来评价一个人。“谁谁混得好,年纪轻轻就当了局长……谁谁混得差,年过半百连个科长都没当上。”大人的这些言语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家长更不能拿职位的高低来评价孩子:“某某年年当班长,这孩子真不错。”“你如果当了班干部,妈妈就奖你一辆自行车。”将“官职”当做“优秀”的代名词,这就会误导孩子:只有当官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官职”只能说明他(她)某些方面的能力强。而且“官职”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责任,而非荣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的成长才不会偏离方向。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