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完成人生夙愿,七旬老人终成复旦大学生

  躺在白花花的病床上,他的神智渐渐清醒,刚才在120救护车上的一番忙乱抢救总算过去了,现在的他身上接满了各种仪器。看看身边的儿女们,他问:“我到底是什么病?”“现在还不知道,医生正在查。”正在查就是有希望,他的心里稍稍放松了。“还好这场病不是在几个月前,”他暗暗地想。因为就在几个月前,77岁的他刚刚完成了一个人生的重大心愿……

  

  “老王,你不简单啊,77岁还能考大学。”“老王,你这下成名人啦!我们都及不上你。”家住上海愚园路的王高林满面春风,神采奕奕,走进走出的时候,小区的邻居们常常这样和他打招呼。经历了寒窗苦读27年之后,他成为了复旦大学百年以来领取本科毕业证书年纪最大的人,连他自己也想不到这一切成为了现实,想当年,他只有小学3年级的文化水平。

  

  50岁离休,决定去读书

  

  王高林1933年出生在山东寿光县,他的父亲是一个私塾的老师,家里算是书香门第,母亲叮嘱他一定要好好读书:“有知识了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这句话王高林深深记在脑中,可惜小学才读到3年级,抗日战争就打到了他们那,村里的孩子都没法上学了,王高林当上了儿童团的小队长,组织小朋友为游击队站岗放哨。14岁那年,他参加了解放军,当了卫生员。在横渡长江的时候,领导把一个药箱交给他,说:“伤病员用的药全在里头。”王高林听了很紧张,心想无论多危险,也要把它保护好,一路上他就把药箱高高地顶在头上,游到了对岸。后来有很多战士遇难和受伤,这个药箱帮上了大忙,里面的东西都完好无损。领导从那个时候起记住了王高林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王高林所在的部队留在了上海,领导点名要他做秘书的工作,他有点为难,如实地说:“我才小学3年级的文化水平,恐怕难以胜任。”“有什么关系?不会就慢慢学嘛。”这种事放到现在是不可能发生的,可当时是特殊情况,很多军长、团长都没什么文化,在他们看来,王高林读过3年书,已经算不错了,而且他人年轻,做事又有责任心,是个很不错的同志。就这样,王高林留在领导身边,做起了文职的工作。他最怕的就是遇到开会做笔记,生怕自己哪里写的不对,出什么差错,所以晚上还带回家,让高中毕业的妻子一起帮忙整理。那个时候,他时常想,如果自己有文化就好了。

  后来军校招生,王高林向领导提出要去进修的事。领导考虑了一下,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一方面是舍不得放他走,另一方面是觉得他文化水平太低了,去进修也未必跟得上,“还是让给其他的同志吧。”王高林几次都错过了进修的机会,心里头难免有些不平,“为什么人家可以去读书,我就不可以呢?”

  上世纪80年代初,王高林被调到一零九医院当政委,身边一起工作的医生们个个都是本科毕业,就连护士也都有高中学历,他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常常自嘲说:“我是小学生管大学生,我和他们没法比。”那段时间,部队进行百万大裁军,王高林正好满了50周岁,学历又不够达标,所以也成了被裁的其中之一。

  刚刚回到家,王高林觉得特别不适应,虽说离休的工资是一分钱也没少,但是生活的状态全变了。想想过去自己身居要职,每天有开不完的会,接待不完的同志,看不完的文件,现在好了,一下子什么事都没了。白天妻子上班,儿女们都在上学,只有他一个人,有时候在小区里逛逛,邻居们闲来无事在树荫下打麻将,他们说:“老王,你也来玩玩。”王高林坐在旁边看看,学来学去都不会,他是从农村出来的,打麻将这事他真的不喜欢。妻子让他种种花,遛遛鸟,这些他也尝试过,但是到公园去看看,都是些花白头发的,上了年纪的人在玩这些。他才50岁,难道现在就要过这样的老年生活了吗?想想就有点不甘心。

  那天,王高林像往常一样在家看报纸,突然有条新闻吸引了他的眼球,国家要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论年龄,不论教育程度,大家都可以去参加。他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以前我是没机会、没时间读书,现在总算有了。”晚上,王高林就和全家人宣布说:“我要去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妻子看看他说:“就你这个文化水平,能行吗?”王高林和她辩论:“就是因为文化水平太低,所以我才要去读书,参加考试,我要证明给大家看看,我读书不比别人差。”

  

  小学3年级文化上复旦大学

  

  王高林是军人出身,做什么事情都是豪情万丈,读书也不例外。他跟家里人说:“我要么不考,要考就考个名牌大学。”几天后,他就走进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校门,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第一次上课,王高林拎着手提包走进教室,心里就莫名的兴奋。对一个从农村出来,一直没好好读过书的人来说,上大学有点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觉得很新鲜。四五十个人排排坐,一起盯着黑板,听老师上课,这种形式就让王高林觉得挺好玩。想当年他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历过这些,这一幌就回到了几十年前。王高林每次去都会挑最前面的座位,一边听一边做着笔记,生怕漏掉点什么内容。

  那时候,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也有很多是三四十岁的人。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在一起交流,说说各自的工作,为什么要来参加考试……大部分的人是为了在单位里评职称才来读书的,“有个文凭好提干,好加工资。”当他们听说王高林已经离休的时候都觉得很诧异,“那你还来读什么书啊?”

  是的,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都搞不懂。中国人读书历来都是讲求功名利禄,古代范进中举是为了当官,现在的人是拿学历文凭当作求职的敲门砖。但是,对王高林来说,一纸文凭根本没什么用。说来说去,他只有一个理由——“喜欢”。他常跟儿女们说,大学老师是很有水平的,讲得课有条有理,有根有据,“你们以后一定要上大学,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是很不一样的。”就拿他选的马列主义专业来说,上了几堂课以后,他发现书本上的马列主义和他在部队里实际奉行的马列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知识,不像在部队里听报告,都是些大老粗的东西。”

  自学考试一共十几门科目,一般的人考个四五年就通过了,王高林起初也是这么想的,“我虽然文化底子比别人差,但是时间比别人多,人家要上班,我不用上班。”周一到周五,他就呆在家里看书,做作业。数学是王高林的弱项,想想就知道,一个小学3年级的学生怎么弄得懂代数、几何、微积分呢?那时,王高林常常会和儿女们一起做作业,每晚挑灯夜战,遇到做不出的数学题,就去问正在上高中的儿子女儿……有时候,他们还取笑他:“你一个政委怎么连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都做不出?”王高林笑笑说:“我这是不耻下问。”其实,他也发觉了,当学生比当政委难多了。第一年考3门功课,其中两门他都没过关,后面的几年也是这样,很少有一次能过关的科目。看着当年同班的同学陆续毕业了,他也会冒出是不是要放弃的念头,但再一想,前面好不容易考出来的几门课就这样白废了,岂不是太可惜?在心中默念一遍叶剑英的名言:“攻城不怕坚,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他再勉励一下自己。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