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离“诺贝尔医学奖”只差一点点

  在上海的家中,戚建中坐在轮椅上。妻子赵丽云推他到卫生间,然后弯下腰使劲把身高183厘米的他扶到马桶上。他突然说:“下辈子,你再也不要嫁给一个科学家了,太苦了。”赵丽云知道他又在想往事了……

  夫妻双双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

  1985年,出国热潮刚刚兴起。当时39岁的戚建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被单位公派自费出国。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戚建中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文革开始的时候他正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学的是医学。文革期间,他下乡行医,在一线工作的日子让他下定决心有机会要继续深造,帮助更多人。不擅与人打交道的他,更希望从事医学研究的工作。之后,戚建中进入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工作。

  戚建中那一代人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他们眼中出国深造不是为了金钱利益,而是为了圆自己的梦。数学家陈景润是他们那代人的榜样,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科研成果,他们吃再多苦也不怕。因为文革,已经荒废了大好青春,所以即使年近40岁,戚建中仍然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美国的学费和生活费对那时的戚建中来说是高不可及的,如果他不是考到了全额奖学金,根本无力支付这些费用。当时,戚建中和赵丽云已经结婚多年,他们的女儿也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

  赵丽云和戚建中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两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正是因为两人都爱学习,都有自己的理想。赵丽云比戚建中小一岁,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系毕业的,比他还高一届。赵丽云小时候吵着跟姐姐一起去上学,所以提早两年进了学校。那个年代,大学生不多见,赵丽云聪明好学,1974年成为了中学老师。

  两人婚后一直分居两地。戚建中的工作地点在浙江,赵丽云在上海。戚建中是个工作狂,他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医学研究上,甚至吃饭、走路的时候,他都在想着他的研究课题。走路撞到电线杆,对戚建中来说不是别人口中的笑话,是时常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在戚建中眼里,科研是第一位的,所以即使有机会回上海,他也很少回家陪赵丽云。连赵丽云怀孕住院的时候,他也待在图书馆忘了时间。赵丽云真是哭笑不得,虽有抱怨,却也理解他,他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赵丽云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戚建中就是这么一个在工作中是超人,在生活中是低能的人。

  1978年,女儿出生的这年,戚建中成为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主修的是医学制药。照顾女儿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赵丽云身上。带一个小孩有多辛苦,相信带过的人都深有体会。赵丽云成为了戚建中坚实的后盾,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

  戚建中能出国了,而且考进的是世界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赵丽云也有了前往陪读的机会。赵丽云起初有些迟疑,因为女儿刚刚上小学,正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但另一方面,她自己的确也想出国见识一下,也想有进修的机会,为自己,也为女儿的将来铺一条更好的路。还有一个原因,戚建中独自在外,赵丽云担心他只顾学习顾不上自己,她得去照顾他。

  “诺贝尔医学奖”的梦想因病破碎

  戚建中和赵丽云夫妇先后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不止戚建中怀揣着一个梦想,赵丽云也有自己的梦想。赵丽云刚到美国时,还没有考进大学。她要边学习边工作。虽然戚建中的奖学金够应付他们两人的生活,但赵丽云想多赚些钱给国内的女儿和父母。

  刚到美国的赵丽云做过很多工作。起初她在一家制衣厂,从早上6点一直要干到晚上11点,得到的钱却很少。后来她又开始当保姆,遇到挑剔的主人,受了很多的委屈。但是每份工作,都让她对美国社会更多了一份了解。1988年,赵丽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系,和丈夫成为了校友。戚建中再次对她竖起大拇指。戚建中清楚,妻子有多辛苦,她除了工作还要负担起家里所有的大小事务。戚建中除了学习就是在实验室,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回家就是吃饭睡觉。

  赵丽云是高材生,也是贤妻良母。考进大学后,她又做了一个决定,把10岁的女儿接到美国。她觉得女儿应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样才更有利于女儿的成长。把女儿接来,意味着她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因为戚建中根本无暇也不会帮她分担这些。好在,女儿很乖。女儿刚到美国,语言关还没过,还没有联系到学校,只能先待在家里。赵丽云每天准备一些吃的放在家里,让女儿按时自己吃。赵丽云坚持打工,她尽量选晚上的课,这样就不影响她的工作了。每天早晨4点,赵丽云就起床复习功课了,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赵丽云居然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三年的学业,提前取得了法学的硕士学位。戚建中也取得了博士学位。这一年,赵丽云已经44岁了,戚建中45岁了,他们人生的又一新篇章这才刚刚开始。夫妻两人可以说是成绩骄人,让人羡慕不已。虽然戚建中对家庭照顾很少,但是赵丽云心里明白,她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正是因为有戚建中这个榜样给了她动力。她一直紧随着丈夫前进的脚步,不希望拉大两人之间的差距。

  戚建进入了著名的惠氏药业,开始研究抗癌药物。在这样一家全球知名的公司里云集了大批的精英,竞争异常激烈,没有成绩就很快会被淘汰。戚建中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能在这么好的工作平台取得一席之地,他格外珍惜,他把他的全部身心都扑在了科学研究上,几乎每天都要晚上10点多才回家,有时甚至彻夜不归。

  有一天,他难得可以提早下班,6点多的时候他打电话给赵丽云说他下班了。赵丽云赶紧准备晚饭。可是等到晚上8点,还不见戚建中的影子。从公司到家只有10多分钟的车程,走也该走到家了。难道是出了什么事?赵丽云坐立不安,担心他开车出意外,只能打电话到附近的警局询问是否有什么交通事故发生。晚上10点,戚建中回家了,一进门,他就兴奋地拉住赵丽云:“我的研究今天有重大突破。”见赵丽云的脸上毫无喜色,他觉得奇怪。赵丽云生气地说:“你忘了你说你下班了吗?几个小时你去哪里了?”戚建中大叫一声哎呀,他完全忘了。他正要离开实验室,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又回了实验室,把赵丽云忘在了一边。“对不起,你知道我一工作就忘了。”戚建中的抱歉赵丽云已经习以为常了。有一次,两人约好时间在超市门口碰头。结果赵丽云一个人在那里等了3个小时,那时没有手机,赵丽云又不敢走开。寒冷的冬天,戚建中赶到时,赵丽云快冻僵了。

  赵丽云的付出,戚建中的努力没有白费。几年后,戚建中成为了首席科学家,再往上升一级就是国家科学院院士了。戚建中自信,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的。而他最大的梦想是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梦想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天方夜谭,但对戚建中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赵丽云仰慕他,他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她为他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同时戚建中作为丈夫,她对他有很多怨气,有时她甚至想跟他离婚,那样她就少了拖累,她自己的事业和成就可能更高。赵丽云也有自己的理想,她从没有停歇自己前进的脚步。虽然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的身上,但她依旧表现出色地成为了州政府的工作人员。她是州政府里唯一的华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