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房”,啥都给你送过来

  只有食物和爱情是不能辜负的

  2008年,王旭升这个江西赣州的80后,从北京服装学院平面视觉艺术专业毕业后,在知名社交网站豆瓣任职设计师,负责界面设计。

  2009年下半年,王旭升转成了产品经理,负责用户账号管理、豆邮、广播。那时候,豆瓣大大小小的小组小站都是他一个人“盯着”,更多的情况下他是在“观察”各个小组小站的动态。

  豆瓣的小组小站可谓包罗万象,很多小组小站都特别活跃,其中就包括一些美食小组,那些吃货们乐意分享各自搜罗的小吃,并将这些拍摄精美的菜肴上传小组,美轮美奂的图片,让人垂涎欲滴,总是引来其他吃货一片惊叫。

  2011年初的一天,豆瓣一个美食小组的争论引起了王旭升的注意,这是一个讨论“东坡肘子”做法的话题,有的说“应该将肘子飞水去血沫”,马上就引来其他人的反对,“这又不是羊肉或狗肉,没有膻味,为何要飞水?”;有的说“用中火蒸约一小时后放老抽,续蒸至猪肘软烂”,有人就连连后悔“难怪我上次做的不够地道,原来我在上火蒸之前就放了酱油”;更多的人是在追问,“葱、姜、蒜的比例是多少呢?”、“要不要放豆瓣酱呢?”……

  有人就慨叹:“想吃个东坡肘子怎么就这么难呢?谁来教教我们呢?”也有人提出,“找本菜谱,按着书上的来做。”也有人反对,“在厨房里拿着本书,这多不方便啊!”

  这个时候,在后台“盯着”的王旭升忽然很有同感:以前自己想要做一个菜时,都是拿着本菜谱,“现炒现卖”,在朋友面前露了一手“厨艺”。突然间,他就想到,如果建一个美食网站,专门教人怎么做菜,应该会有市场。

  若问他为何突然有这个灵感,那是因为王旭升那段时间正在谋求着创业,寻找着商机。

  边看边做,边做边显摆

  王旭升悄悄地做了一番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美食网站已经不少了,教人做菜的网站也不算新鲜了,这意味着竞争比较激烈,而自己如何能够独辟蹊径,“杀出重围”呢?

  当时王旭升的朋友都劝他不要钻“美食网站”的牛角尖了,一个后起者如何和那些美食网站老大竞争?

  但王旭升几经摸索,发现了一个别的美食网站忽视的“角落”,传统美食网站的使用流程是这样的:打开电脑,找到美食网站,点击页面,查阅菜谱,阅读默记,然后离开网站。很多时候,记性不好的人,做着做着就不知道下一步骤是怎么做了,又得跑回电脑前再看上一遍。有的人还顺手关了网站或是电脑,重新打开可就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往往这个时候就没了做菜的情绪。

  如果自己开发一个菜谱的APP终端,也就是说,大家可以使用手机登陆美食网站,然后边打开手机边做菜,这不就便捷多了。他知道,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就能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

  2011年3月15日,一个名叫“下厨房”(www.xiachufang.com)的美食网站悄然上线,主打各式菜谱,用户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菜肴美食,然后按照上面列出的做法,自己下一回厨房,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菜,犒劳自己或款待朋友。

  网站一开始做的是内测,王旭升从豆瓣拉了一万多用户前来尝试,没想到这个月一下子来了三万多用户。王旭升立即重建更大容量的网站,并且根据用户的反馈,增加“关注用户”、“上传作品”的功能。仅仅一个“上传作品”的功能,就拉开与其它同行网站的差异,因为其它美食网站用户只是在它这里找到一个合适的菜谱,没有沟通与交流,而在“下厨房”,人人既可以是个吃货,也可以是一个大厨师,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拿手的菜品上传,美食爱好者们就有了一个在线上交流以及分享的平台,谁不乐意自己的菜肴得到赞美呢。

  一位网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次在菜市场,我按照菜谱买了红萝卜2根、番茄4个、大个洋葱1个、茄子2根、牛肉1斤。这是番茄牛肉汤、肉沫炒茄子两道菜所需的食材。回家后,按着步骤一步步来做,我这两个菜还真俘虏了男友的胃呢。”

  时机成熟,2011年8月,下厨房有了Android版本,9月推出iPhone版本。

  手机APP终端的推出,让“下厨房”受到了欢迎,当然这在于王旭升精准的判断:下厨房的用户是20~35岁的年轻女性,这类人群的规模在一亿左右。从年龄上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第一次有了厨房,享受在朋友同学面前做菜的满足感;第二类是新婚的主妇,开始回归家庭,减少外出用餐;第三类则是有了宝宝的家庭。

  正是这帮女性,撑起了“下厨房”的天空。

  稀奇古怪的食材,我们送啦

  王旭升知道,菜谱类应用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作品”,就像“大众点评”最核心的价值是用户的评价。那么,“下厨房”最大的特色就是“上传作品”,从而达到彼此的分享和交流。

  首先,“下厨房”让用户参与的门槛变低。做饭还算容易,而写一个菜谱是非常繁琐的事情,要做一个摄影达人,还要写文字。这就要努力简化创作菜谱的流程,每个菜谱都设置了固定的版式,比如“1、2、3、4”的程序,用户只需按模式填上内容即可。

  学习菜谱的用户占了大多数,“下厨房”会刻意引导他们上传自己的作品。第一让用户认知到作品是可以上传的。第二是后续,上传作品之后马上有客服和用户打招呼,这样用户就会有成就感和归宿感。

  其次,“下厨房”让互动的门槛变低。“下厨房”设计了几个路径,人和人之间有“关注”关系,还有互相赞美。“添加厨友”,“关注的厨友”,特别是每个菜谱都强调了作者,人可以让内容有标签感,就像大家逛街时只会去自己喜欢的店,人就是菜谱的品牌。而厨友的互动让用户有信心上传自己的作品,我写一个菜谱,很多人照着做,这个时候自己就会很有成就感。

  网站的社交功能也逐渐体现,社区里会产生一些圈子,他们本来互不相识分散在全国各地,因为美食爱好聚在一起,他们会集体换头像,或互相寄礼物,很多热门菜谱都是由这些小圈子引爆的。在“下厨房”,最热门的菜肴是“糖醋排骨”,这是第一个突破一万人学习的菜品。

  很快,问题就来了。比如制作一款萨拉米肠比萨,所需原料中包含萨拉米肠、披萨草、意大利番茄酱、地中海橄榄油、马苏里拉奶酪等特色食材,很多网友便纷纷叹息:这个比萨只能看,不能尝,是为遗憾。更多的用户则是在网上纷纷打探,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些原材料。

  2013年1月,“下厨房”有了新的功能,用户如果对哪道菜感兴趣,直接加入购物车,结账,“下厨房”会将一道菜需要的食材全部送到用户的家中,而且是按量供应。这样如果你只是临时想为自己或者为爱人做一道美食,就不用担心买了一整块干酪却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使用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