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邻”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关爱空巢老人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从河南走出的小伙子,成立了“十二邻”社区剧场,通过互动戏剧等方式,为社区里的老人送去温暖和欢乐,驱走了空虚与孤独。

  

  

  在上海,可能没人知道王俊晓这个名字,但提及“十二邻”社区剧场,许多老年人都很熟悉。

  王俊晓今年34岁,河南人,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大学毕业后,他到上海打工。辗转于繁华的大城市,王俊晓发现,楼房高了,大家住在一个楼,彼此间缺乏沟通,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这让王俊晓颇感不适。有一次,为借水壶,王俊晓敲遍左邻右舍,竟无人回应。后来,王俊晓看到一则很痛心的新闻,说有一位独居老人在家去世一周后,才被人发现,可以想象,这个老人平时的生活有多孤独。这件事对王俊晓触动很大。

  王俊晓翻阅资料,发现仅上海就有两百多万老年人,其中独居老人超过8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独居老人的生活封闭,精神空虚。那么,如何让老人走出家门与人沟通呢?

  王俊晓觉得这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事情,有一天,王俊晓脑中突然闪现了以前看过的材料,1900年至1920年间,美国兴起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活动——社区戏剧,目的是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排练场就在地下室,演出场地是借用的礼堂,现场观众多半是亲朋好友,演出人员几乎全是志愿者,他们平时工作,只能利用晚上与周末时间参与活动,很受美国老百姓欢迎……

  王俊晓从中受到启发,决定对其进行移植改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剧场。在老一代人的印象中,一幢楼6层,一个单元上下住12户人家,大家关系融洽,人们在楼道里碰上了总会聊上几句,有什么好吃的也会相互分享,那是记忆中一种抹不掉的“完美生活”。于是,王俊晓灵机一动,给社区剧场取了个别致的名字——“十二邻”社区剧场。

  这个想法让王俊晓兴奋不已,他开始一边自学表演的相关知识,一边走街串巷向人们“推销”社区剧场的创意。而且,王俊晓还有个设想,让社区里的独居老人站在舞台上,表演他们自己的生活,其他居民可以参加演出,也可以当观众。王俊晓开始召集志愿者,并且在网上搜集素材,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排演了一个叫《我的狗儿子》的剧目:故事讲的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把自己养的狗当儿子,王俊晓趴在地上,就演那只小狗……

  经过简单排演之后,王俊晓觉得可以呈现在老人面前了,于是他走进社区,走进老人的生活。然而,万事开头难,“吃闭门羹”的遭遇很常见,这样的情形持续了数月之久,王俊晓咬紧牙关,不想放弃。在坚定了信心之后,他和伙伴们及时改变方法。

  

  

  困顿之时,王俊晓结识了一个人。她叫丁洁明,上海市宝山路街道办事处老龄委、老年协会负责人。

  宝山路社区的居民60%都是老人,而其中80%是独居老人。早在2006年4月,这里有一个社区剧场小组——星期六剧场。经街道办文化科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丁洁明和王俊晓,这看上去不相干的一老一小见面了。

  王俊晓需要平台,丁洁明需要资源,两个人能不能合作呢?

  谁知王晓俊他们互动式的表演让丁洁明接受不了。王俊晓执着地给丁洁明“洗脑”,“您观念中的戏剧是大剧场那套模式,不是我们要做的。您是不是可以给我一个点,一个可以贴近老年人的方法?”王俊晓希望通过舞台剧的表演、观赏以及参与之后敞开心扉的体验分享,重现老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加强老人的理解和沟通。

  最终,丁洁明答应了王俊晓的请求。

  王俊晓打算从“讲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入手,以“一人一剧场”的模式来进行尝试。

  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丁洁明先将熟悉的独居老人们召集在一起,由于王俊晓新颖的表演方式,以及精彩的互动环节,首次表演便获得了肯定。当经过一段时间数次演出后,他们的脸孔开始被许多人所熟悉。

  随着社区剧场的不断深入,丁洁明和社区老人们的观念也逐步发生了改变。他们知道,每个老人都有故事,人人都能当演员,社区戏剧不是慰问演出,不是由外人演给老人看,老人应该是主体,通过讲故事、排练到表演、互动这样一个全程参与的过程,真正实现老人公共空间的扩展和人际之间的沟通。

  可以说,这种没有固定的戏剧模式,很是灵活,演出到了一半,演员和观众可能唠起家常。也可以在高潮时突然停止,根据观众的意见继续演出,很注重互动,从头到尾都与台下交流,甚至邀请观众亲自上阵体验一把。举一个例子,有一场以“受骗上当”为主题的演出,志愿者们将日常生活中的骗局搬上了话剧舞台:假称电话欠费要求你汇钱、路上拾到钱物有人过来要求平分、假借算命索财……

  志愿者表演的典型行骗行径,让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老人,立刻陷入了对骗子狡猾行径的“讨伐”,王俊晓和队员们则在此时开展互动。社区的王老伯站起来指出:“不对不对,还不是这样,他当初说的还要逼真些。我那天就是这样被稀里糊涂骗走300块钱的……”原来,王老伯真的在路边捡到过一只“金戒指”,随后就有骗子出现要求见者有份,于是王老伯被骗走了300块钱。只见王老伯跳上舞台,还原骗子拉住自己的手臂,低声细语的表情,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感同身受的老人们,纷纷上台讲述自己的受骗经历,并亲自参与表演。台下,因为共同话题的讨论,逐渐熟悉的老人们同样没闲着:瞧瞧,同为象棋爱好者的两位老先生,在对骗子的一顿批判后,意犹未尽地继续闲聊,发现竟有共同爱好,相约下午“杀一盘去”……每次互动到“最热闹的时候”,观众们常常因为过于投入的交流而“跑题”。王俊晓说,这正是他们的目的所在。即便在演出结束之后,许多老人并没有离去,他们依然在交流,笑容出现在每位老人的脸上。

  

  

  随着十二邻社区剧场活动慢慢推广开来,公益组织常常面临资金问题,直到2009年“青年公益创业计划”比赛的到来,该比赛专门针对“十二邻”这类热衷公益但缺少资金扶持的民间公益组织。最终,王俊晓和他的团队赢得了10万元创业基金。

  更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购买了十二邻社区剧场项目,并拨资金支持其走进社区,为养老服务提供帮助。同时,为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十二邻还聘请剧场专业人员和导师开设十二邻工作坊,培养演员的即兴演出能力等。每天,王俊晓就像一块上了发条的怀表,穿梭在大街小巷,寻找故事、排练、邀请居民来剧场、演出、分享体验、参加各种剧场表演的学习、走访不同社区推广他的社区剧场……这几乎是王俊晓生活的全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