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格雷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如今,来自中国的80后小伙子王跃要亲身登陆火星做一个验证。与世隔绝而又漫长未知的旅程,对他来说,将有怎样的奇特考验?
选拔:六千分之一的机会
2007年,俄罗斯正式启动“火星-500”试验。两年后的10月,在中俄载人航天领域合作联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参与520天试验的合作意向,得到了俄方的积极回应。随后,中国志愿者选拔工作迅速展开。
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任航天员助理教员的王跃是江苏南京玄武区人,1982年7月出生的他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08年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硕士学位,先后参与过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和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怀揣火星梦想的他,在中心下发志愿者征集通知的当天,马上率先报名。
2009年11月,志愿者选拔工作正式开始。
首先是身体选拔。对各方面要求很细,比如脊椎,每个脊椎骨不能有骨质增生、偏移,需要一节一节X光检查。参与者不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算合格。20多项医学检查一项不漏,连睡眠监测也加入其中。很多志愿者候选人对这样苛刻的条件望而却步,而王跃却奇迹般一路绿灯走下来。
第二是智商测试。让参与选拔工作的教员大跌眼镜的是,王跃在考试结束前20分钟就交了试卷。“你咋这么不慎重?再检查检查呀,为什么急着交卷?”
王跃的回答令她有点忍俊不禁:“我急着要上厕所。”
不过,考试结果显示,王跃的智商测试成绩位居第一。
与杨利伟等航天员选拔相比,在火星这个项目里对人的耐受性要求非常高,尤其对心理耐受性要求非常高。也是在这最后关头最重要的一点上,王跃出现了一点小波折。
选拔期间的一天,研究室主任吴斌一上班打开办公室门发现王跃躺在椅子拼凑成的床上。一问才知道,父母从江苏老家赶来看望王跃,北京航天城地方偏僻,周边没有旅馆,为了让父母住得舒服些,他把父母安顿在自己的宿舍,自己谎称住在同事家。
王跃的母亲身患高血压,一想到这么长时间母子不能相见他就掉泪,也担心母亲的身体。心理教员刘芳急得马上对王跃进行了心理调适培训。几轮心理培训下来,王跃感到释怀很多,反过来去做母亲的思想工作。这一关,王跃终于化险为夷。
2010年1月,王跃从6000余名志愿者中脱颖而出,被俄罗斯官方选中。在羡慕的同时,无人意外。论职业背景,王跃是航天员教员,对载人航天工程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身体素质,他是单位的篮球骨干,常年的运动使他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论心理性格,他开朗豁达,和周围的人都能和谐共处。这些恰恰是“火星-500”试验对志愿者所期待的。而其他5名未来同事分别在医学、工程、生物、计算机等诸多领域拥有特长。
培训:遭遇莫斯科地铁爆炸
2003年底,日本耗资200亿日元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还没接近火星就已经基本报废;2004 年的平安夜,欧洲第一个火星着陆器“猎兔犬2号”在着陆火星的当天即与地面失去联系;但是距此不到一个月,美国两部火星探测器相继成功登陆并发回大量资料。即使如此,美国人仍然谨慎地认为,虽然无人探测飞船是载人飞船抵达火星的前奏,但是把航天员送上火星的计划是不太可能完成。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航天员能否长时间承受孤寂地飞行。
2009年12月,王跃来到了位于莫斯科郊区一个高墙大院的深处。前苏联时期,这幢建筑是航天部门一处秘密训练基地。这里曾是禁区,据说只有英国《卫报》的一名记者在2006年获准进入。由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联合开展的“火星500天”计划培训,就在这里实施。
为了节省科研经费,王跃选择了一处相对便宜的租住屋,住在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来回有3小时车程。整整三个月的培训时间,他每天乘坐地铁,在茫茫人流中颠簸往返。每天一早来到培训地点,他都是爬上13层楼。当天培训完以后,还要整理日志,向国内报告当日情况。一天下来,身心疲惫,回到住处常常顾不上脱去外衣,倒头就睡。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志愿者陆续淘汰,他却经受住了考验。出色的表现让俄罗斯教练也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第一时间告诉中方参试项目主管:“你们的这个志愿者OK!”
初到俄罗斯,饮食并不习惯。早餐和晚餐是租住的旅店供应,勉强能填饱肚子。王跃吃得最多的就是土豆泥、土豆块,肉也没有盐,全是油。午餐是在训练地点自行解决,折合成人民币要40多块,这让王跃觉得心疼,有时干脆吃点饼干对付过去。
5月28日,随着距离“火星-500”试验志愿者进舱的日子越来越近,王跃的培训工作更加繁重。每天课程结束的时间由17时延长至20时。他每天晚上要住在实验舱内,睡在3.4平方米的单人隔间。在舱内,他必须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监测身体各种指标,而诸如采集血液、唾液的工作也在舱内展开。预进舱期间,还可能进行睡眠监测试验,志愿者要在夜间睡眠期间头部戴上电极,进行脑电图监测。
“飞往火星”:
只剩一个人也要继续坚持
最激动人心的那一刻终于来临了。
6月3日早上7点,驻俄罗斯的中国“火星-500”项目组和试验队为王跃举行了简单的送行仪式。7点20分,王跃启程前往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
12点整,入舱仪式开始。王跃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徽标的蓝色舱内工作服与大家见面。在中外观众“王跃,加油!”的大声欢呼中,王跃回头朝同伴挥手并大声说:“再见!祖国!”随后,舱门关闭。密闭舱的出口封上了锁,还贴上了红色的蜡封。
“飞往火星”的日子正式开始,接下来的500多个日夜的衣食住行,他和在地球上的日子完全是两个样子。
尽管试验舱内是正常的大气压力,在舱内王跃穿的仍然是普通工作服,偶尔才会穿具备一定功能的航天服。
连吃的食品也是一个试验项目。试验要求一次性携带包括定量的水、食物等全部装船产品,其间不进行任何补给。食品储备上主要是罐头食品和复水食品,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满足保质期两年以上。食品主要由德国提供,我国提供了7种食品作为配餐,可以换换口味。在第20天到100天之内,每种食品的含盐量是不断增加的,每个人必须要求吃光自己所配给的食品,并测量自己的24小时尿量,这样就可以了解每天摄入的盐分跟排出的盐分。
“升空”之后,试验舱就是王跃的新家了。这个新家是一个550立方米的模拟试验舱。试验舱由医疗舱、生活舱、公共活动舱、火星着陆舱模拟器和轻型充气火星表面模拟舱组成,里面有单人卧室,厨房兼餐厅、起居室、卫生间、健身房、浴室、蔬菜温室等。各个舱相对独立,中间连接部分有点像飞船的过闸段……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