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还是敌人?中美关系新定位“回归现实”

  “今天是非常典型的华盛顿1月份的天气。”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月19日上午以聊天气这种通常的寒暄形式开始了他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谈话。经过3个多小时面对面的会谈,中美联合声明有关中美关系的新定位——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如华盛顿当天的天气:当胡锦涛走上白宫南草坪的讲坛发表致辞时,白宫及其周边地区都沐浴在蓝天白云背景的阳光下,而在欢迎仪式结束之际,太阳已隐身在乌云背后。

  朋友?还是敌人?长期以来,世界上老牌超级大国美国和正在崛起的亚洲劲旅中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游移,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双方的误判,并引发2010年双方发生的多起摩擦。如今的这一新定位或许意味着尽管中美这次并未在过去一年影响双方关系的一系列贸易与安全争端上面取得突破,但并不影响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共同利益与合作,两国领导人也试图努力淡化或忽视长期以来存在分歧的问题,就算暂时没有解决办法,中美之间还是可以做到求同存异。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似乎正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原则。

  

  防止说一套做一套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19日深夜举行的吹风会上表示,2009年奥巴马访华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两国关系定位为“积极、合作、全面的伙伴关系”,而这次发表的联合声明提出在此基础上,两国要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合作、全面”是中美展开合作的具体精神,“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强调的则是内容和积极的基调。中美之间也许不是朋友和盟友,但也不应成为敌人和对手,“合作伙伴”体现了“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本质特点,显示双方是致力于合作的伙伴,“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对中美关系全面准确客观的定位。”

  袁鹏认为,这一新的定位还体现在双方对彼此地位和身份的确认。在访问期间,美方“重申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中方“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努力”。“针对彼此最大的疑虑,双方的表态实际上实现了对彼此地位和身份的再确认。”

  至于胡锦涛在会谈中提出的中美关系发展需要“新思路、新行动、新气象”,并为此提出涉及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全球伙伴合作、人民友好事业和高层交往模式的五点建议,袁鹏认为,这五点建议准确把握了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如果说中美联合声明是发展中美关系总原则的话,那么这五点建议就相当于两国合作的‘路线图’。”

  当然,虽然联合声明谈到中美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是非常积极的观点,但存在的问题是,期望值和真实情况的变化和反差,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国方面对奥巴马有误解和批评,很大程度是说去年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是一种误解导致的,但和当时的期待值也有关系。奥巴马访华后,当时中国媒体说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折,已经成为了战略伙伴。后来发生问题之后,反差产生,对奥巴马的诚意产生了怀疑。这是一个教训,不要让联合声明产生之后,产生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误解。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实际上,中国媒体走向多元,多种不同声音都会出现。问题在于,不要重新走入歧途,不要把对方当作敌人。

  

  首次关切朝鲜铀浓缩

  

  跟去年在多方面出现紧张局面的中美关系相比,中国这次主动、显著地改善气氛,减少紧张,正确地搁置了分歧,不急于求成,为中美关系今后出现良好进展的可能打下了基础。但他提醒,在具体问题上,中美分歧依然如故,矛盾依然深刻。正如两国元首在联合声明中对中美关系的形容——重要和复杂。“中美关系在将来会变得更加重要,也会更加复杂。”

  美国这次给了中国很大面子,给予胡锦涛一行高贵待遇——又是私人晚宴,又是正式国宴款待。中国领导人前两次访问白宫的时候,中国显然是实力较弱的一方,受到的待遇也与当时的实力相应。但现在情况变了,双方领导人都试图在国内表现出强硬的姿态,同时对外又采取安抚姿态缓和形势。

  美国给了“面子”,中国还以“里子”。元首会谈有两个主要的成果,一是中国同意向朝鲜施压,遏制朝鲜进行可能提高其核武能力的铀浓缩计划,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公开就朝鲜铀浓缩项目发表类似评论和批评,这缩小了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巨大鸿沟,对美国来说,这很重要。

  其次,在经贸关系上,就美国企业界包括在华美企屡屡抱怨的所谓中国投资环境恶化问题,中方主动修改了政策,表示将自主创新与政府采购进行脱钩。另外,在人权问题上,中国也有让步,包括同意在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举办人权对话,胡锦涛在记者会上也就人权相关问题进行了委婉表态。但美国并没有在中国的关切上就具体问题做出让步。

  不过,夏威夷智库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饶义表示,未来回顾这段事件不会认为是历史性的。他的个人观点是,这场峰会没有显示出中美关系在基本特征上有任何变化,仍然呈现出经济合作与战略竞争的不和谐交织,而战略竞争的因素在增加。

  

  中美的实力差距以及中国的作为

  

  1月11日,中国的第四代战机J-20首飞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的工业(不仅是军事工业)有了大跨越。不过,即使,1-20原型机在技术上接近F-22原型机,首飞时间仍晚了近21年。J-20在中国可能已是最先进的武器,其他大多还要落后得多,中国还在修理20年前报废的苏联航母,准备启用,而俄国在向法国购买军舰。

  就在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几天,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访问中国。这表明,尽管美国还没有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拔出腿来,美国心目中的两国关系重点仍然在军事上。盖茨最感兴趣的是第二炮兵。其实,六十周年国庆阅兵时,地上走的、天上飞的都不对美国构成威胁,除了游行队伍最后那几根又粗又长的导弹。在军事技术上,中美之间的距离还非常大。

  在J-20首飞前很多天已经透露出滑跑试验的非官方消息。11日,胡锦涛在会见时告诉盖茨J-20当天首飞成功的消息。这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情节。盖茨一定不会为最高级别的信息源而感激涕零。在此前一天,盖茨已经说过,美国将对中国的四代飞机和反舰导弹做出回应。

  美国对中国的担忧也许不是杞人忧天,但肯定过于夸张。这是美国人的风格。他们总在寻找自身不足,随时准备应对挑战。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这些美国人自己不是反美势力。没有人为他们歌功颂德,没有谄媚与欺骗。他们没有陶醉的机会,也不愿意自娱自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