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商和他的8000颗大陆“珍珠”

  淡蓝T恤的领子已经起毛,牛仔裤洗得发白,黑色大背包磨损得厉害。当记者在北京见到张君达时,这位63岁老台商朴素的穿着让人印象深刻。专访过程中,他身体微微前倾,谦逊;面露微笑,淡然。

  2010年6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以来,张君达便开始沉浸在喜悦里,因为他的1500名大陆孩子参加了今年高考,捷报频传。

  

  “珍珠生”眼里的张爷爷

  

  “孩子们很争气,100%上线了,有很多班级94%、96%学生上一本。”他的“孩子们”是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拾回珍珠计划”资助的首批“珍珠生”,分布在大陆各地的“珍珠班”。张君达是这个基金会的副理事长,是“珍珠生”们眼中“最亲的张爷爷”。

  “拾回珍珠计划”开始于2007年,由基金会创办者台湾知名人士王建煊发起。目前大陆23个省份的76所中学有230多个“珍珠班”,共有8000名“珍珠生”。

  “孩子们因家庭贫困被迫放弃学业的身影就像黯然失色的珍珠,必须把他们拾回来,设法帮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张君达说。“珍珠生”由基金会、各地侨联、学校等共同严格挑选,入选者皆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在“珍珠班”3年高中学习期间,免学费、住宿费,每人每年还有2500元生活费。

  “今年9月份将有4400位新成员进入珍珠班。”张君达说,基金会的所有捐款,每一分钱都直接用到孩子们身上。基金会的行政费用绝不从捐款中提取。

  

  能叫出8000名孩子的名字

  对大部分孩子家况了如指掌

  

  3年前,张君达还是上海台华皮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过着舒服的日子。只因投身慈善,他把经营半生的生意交给了儿子。

  当时,基金会刚刚成立,张君达还只是一名普通义工,“捐款,负责一些事务,没有压力”。但2008年王建煊回台从政,张君达应邀担任基金会副理事长,开始筚路蓝缕的爱心之旅。

  为了监督办学,为了了解孩子们的真正需要,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几乎每天都奔波在路上。

  两年,400多张行程单,10万里行程,风尘仆仆,但张君达从不喊累。“只要坐在孩子们面前,看着他们纯真的眼神,听到他们真诚的话语,整颗心就安静下来了,所有辛劳也化成欣慰。”张君达说。现在张君达能叫出8000名大陆孩子的名字,对大部分孩子的家庭状况了如指掌。8000名孩子都知道张君达的手机号,他们可以随时和“张爷爷”联络。

  家住西昌凉山州的周胜芳今年高考,分数比本一线多了40多分。在得知高考成绩后,她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和张君达分享了喜悦。

  两个月前,瘫痪在床的母亲身亡,让周胜芳沉浸在痛苦中。当时,张君达刚好在凉山州访问“珍珠生”。得知此事,张君达和周胜芳单独谈心一个小时。其间小姑娘一直在哭泣:“对于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温暖和呵护的我来说,您给我的安慰和鼓励实在太多了。”

  “每一个‘珍珠生’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张君达的眼眶已经泛红,“支撑我不断向前的就是这些孩子,而这些感动就是我收获的最好回报。”

  

   行李包里常备馒头泡面

  从不接受地方接待

  

  从开始做慈善的那天,张君达便厉行勤俭,飞机头等舱改成了经济舱,奔驰车换成了商务车,鲜有休闲娱乐。每次到各地考察,他的行李包里常备馍和方便面,不论到哪里考察,“不能接受招待,除非在学校餐厅和学生们一起吃晚饭是可以的,走出校门就不行”。

  正是这些作为使张君达赢得更多同行的尊重。不少企业家和张君达一起参访各地校园后,便深受感动,成为基金会爱心人士。

  如今,大陆爱心捐款己占基金会所接受捐款额的31%,约1500万元。张君达说,两年之内,这个数字将达到50%。

  随着爱心捐款的涌入,基金会在不断壮大,张君达的慈善规划也在不断“升级”。

  帮助少数民族提升小学教育,是他目前急迫的想法。9月份,青海海南州将办起藏族“珍珠班”:四川地区的30所小学也将投入建设……

  他始终保持着谦虚,“我所做的,只是蝴蝶的一振翅”。

  

  (摘自《辽沈晚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