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丹找幸福

  不丹被外界描绘成一个公民幸福指数最高的穷国,我一直特别好奇。2009年我和马云等几个朋友专门花了5天时间到不丹去考察,去寻找幸福的踪迹。

  

  爱情究竟有没有?

  不丹有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遗留着非常重的母系社会痕迹。该国没有建立现代婚姻制度,可以一妻多夫,也可以一夫多妻,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前任国王现在才50多岁,娶了四姐妹,国王在任时老大就叫长皇后,管着后面的3个。除了国王每天要去哪儿这件事他自己定,打扫卫生、房屋管理、吃什么等全都由长皇后定。

  这个国家没有婚姻制度让我很好奇。我问,你们这儿有没有“爱情”这个词?国师告诉我,他们早期的语言体系里没有,类似的词大概相当于“交配”“繁衍”这样的意思。可见,爱情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有。从人类学上讲,最早发明词的时候还没有“爱情”这事,所以也没有“爱情”这个词。

  不丹淳朴的文化中就没有这个词,可能有类似这个意思的,但多半就是指俩人好,可以一妻多夫,也可以一夫多妻,不好了就可以分开,房子和孩子给女方。他们没有我们现在世俗的婚姻概念和财产概念。

  

  幸福指数与GDP无关

  经济发展是不是必然带来幸福?一开始我们都投赞成票,认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幸福,但我们坚持认为经济发展还要兼顾环境、道德伦理等等。我们可以强调道德、文化、传统,但在经济上就不可以将这些作为不发展的借口。

  不丹是一个有73万人口的国家,人均GDP1700美元,整个国家只有两架飞机。不丹人主要吃辣椒和咸菜,大部分人吃素,且大部分是农业人口,基本物质条件很差。

  不丹非常重视他们的文化,也强调文化的独立,因为国家太小,一旦开放,可能很快会被外来文化吞没。为了保证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不丹能在发展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他们不主张广泛外交,甚至对文化、旅游都有限制。

  据说他们9年前才有电视看。不丹可能算是一个极端,物质比较贫乏,精神、文化保持得比较好的国家。实际上北欧一些国家更值得关注,物质和文化两边平衡得比较好。这次探索带来的命题就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我们应该作一些个案的比较研究。

  

  不丹不需要谷歌?

  不丹是一个宗教国家,人民一直生活在宗教信仰中,所有出国留学的人没有滞留的。国家这么穷却回来了,我很好奇。制片经理跟我讲,这是因为在这里有方向感。西方虽然很好,但是他们在那里不知道往哪儿去,没有方向感。而一回到不丹,看见经幡,看见寺庙,看见僧人,他们就知道自己在哪儿、要去哪儿、会怎么样。他还说了一句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我们在不丹不需要谷歌,每一个人都是谷歌,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

  在僧人比士兵还多的不丹,人人安贫乐道,人人都有方向感,令我很感动。

  有幸,不丹国师还邀请我们一起去他家做客。一进去后的心理落差让我们惊讶不已——家具和陈设极其简陋。国师说:“我们的人民都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比较平均的。”以前我曾研究过,实现幸福的两种方式,一是管理好欲望,二是增加满足欲望的手段。通过减少物质层面的欲望,增加精神层面的欲望和对未来世界的预期,这是宗教做的工作。

  

  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

  不丹追求的是幸福指数,不追求GDP,不追求物质发展,他们要保持一个平衡。这让我忽然想到了以色列。以色列处在一个怨敌环伺的环境中,还有犹太人被屠杀的经历,所以这个国家对安全的考虑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们的凝聚力既来自宗教,也来自历史。如果一个国家痛苦的历史太长,就会影响到人民的幸福指数。不丹好像没有历史上的这种痛苦。不丹就像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纯净清澈、质朴天然,有信仰,有自由,复杂和世俗顿时能在不丹的空气里净化为简单,最后回归平静。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