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的辉煌与落寞

  有着150多年历史的世博会既有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吸取。

  

  融资与赢利难题

  世博会和奥运会一样,是展示国家综合国力的舞台。从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到美洲新大陆的崛起,再到日本从战败中复兴,无不通过世博会向世界宣告。客观地说,世博会的举办的确会给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长期效应,但是世博会只要商业运营,就要以赢利为目标,这并非易事。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预估可能赢利1.79亿美元,但最后实际亏损了3.5亿美元。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因为气温太高,只有1000万人光顾,大大低于预期。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主办方的忠告是:“不要过高估计观众的热情。”有187个国家参展的汉诺威世博会,原本指望有4000万观众参观,结果只有1810万名观众,而且89%是本国观众,创下了10.06亿美元亏损的世博会之最。

  

  预防天灾人祸

  世博会从诞生之日起,既受到财务危机的困扰,又要预防各种天灾人祸。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可谓祸不单行。在筹备期间,多瑙河突然洪水泛滥,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此前一年爆发的霍乱,吓退了许多参观者。世博会期间,霍乱再次爆发,有2855人死于霍乱。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开幕前,长达12个小时的暴风雪搞得主办方不知所措。1937年,工业宫建筑和著名的圆顶建筑葬身火海。

  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是个全球问题,安保是各种大型活动的头等大事。爱知世博会期间,日本警方成立了国家警察厅牵头、警察厅长官为领导的安保工作指挥机构。爱知县警察本部配备了专门处理劫机及劫持人质等恐怖事件的特警队,以及处理核、生物、化学等恐怖袭击的反恐队等职能分队。不过,爱知世博会期间并没有出现警察密布的紧张气氛。警察只部署在要害部位,负责及时处理保安公司发现的苗头性事件和违法犯罪。18家保安公司承担了世博会展览期间的各项保卫工作,包括人口安检、公共区域警戒、会场巡逻、路口疏导和停车场交通指挥等。

  

  疏导人流和以人为本的服务

  疏导人流一直是世博会颇为头疼的问题,这既需要良好的交通规划,也需要以人为本的服务。

  塞维利亚世博会预计游客3600万人次,实际超过了4180万人次,平均每天24万人次,有时要排6个小时的队才能乘上交通工具。虽然塞维利亚市修建了拥有4万个床位的旅馆,并在郊区提供了1300多栋房子供住宿,但住宿还是紧张。

  汉诺威世博会期间,由于使用晚间门票的游客数量约占20%,缓解了白天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恰逢盛夏,高温考验着参观者的耐心。排队等候区设置了遮阳伞及喷雾降温设施,饮水口随处可见。

  爱知世博会采用了预约的方法减少排队时间。世博会会场备有上千辆婴儿手推车和轮椅,所有坐轮椅的人都不用排队;会场内有盲道,还有专门供盲人使用的参观指南;厕所设有报警装置,身体不适或发生意外,只要按下电钮,救护人员会很快赶到;地面大多采用防滑、防水的材料。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世博会之后场馆的利用,也关系到世博会的成败,毕竟世博会不只是为了短期效应。

  塞维利亚世博会后,大部分展馆被立即拆除,有54处即60%的建筑得到了再利用。

  汉诺威世博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汉诺威原则”: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日本建筑师坂茂使用再生纸搭建了日本展馆。临时展区在世博会后发展成以居住为主的新市镇,永久性展馆则发展成商业及休闲娱乐中心。

  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采用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同时启用环保自行车、氢动力公交车和太阳能渡船等,展会所使用的文具、纸袋等也均由环保材料制成。

  150多年的世博历史上,历届展会无论成败,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更尖端的技术,更精巧的产品,更发达的交通,更丰富的景点,更清洁的环境,以及最最重要的——开眼看世界的心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摘自《南风窗》2009年第22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