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会即将闭幕之际,我终于来到了上海,得以一睹世博会场馆的风采。一切是那么灿烂耀眼,那些巧夺天工的建筑,五光十色的未来世界,勾勒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图景,让参观者浮想联翩,热血沸腾。在184天的会期里,观众如潮,创下许多骄人纪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在世博会迄今159年的历史上,这既是首次以城市为主题,同时也可能成为影响人类城市概念、改变未来生活方式乃至开创新的历史的一次全新尝试。
从世博会归来,好友陆阳送来了他的新著《品城》。乘着假期,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不同于其他有关城市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评判著作,把写作的触角伸向了中国城市的背后,揭示当前城市发展的迷茫和困惑,同时忠实记录下中国城市为摆脱阴影而所作的努力。文风是活泼的,但思考是理性的。
不可否认,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大约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初发明楔形文字的苏美尔人,建筑了世界首批城市,这一变化也被称为“城市革命”。对此,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的。”由此看来,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为“城市”),的确并非偶然。
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的推进速度更是越来越快,城市的规模越建越大。据统计,至今全球已有2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0万,而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则有280个,且全球城市人口每天仍以18万的数量不断激增。200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50%。根据预测,到2050年时,世界上城市人口的比例将达到令人恐怖的75%。 另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称,中国是在过去30年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在全球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都在中国。
不难想象,在这种形势下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到来的将会是怎样一幅图景: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田越来越少,楼房越建越高,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不堪,居住环境越来越差,生活成本不断升高,流动人口难以管理,社会治安问题大量涌现,各种“城市病”让居民怨声载道,整座城市变得不堪负荷……那结果无疑将会是一场灾难。对此,已经有人担心:“人类似乎已经没有办法再掌控自己的命运了!它正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驶去。”
城市化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会是一场悲剧?虽然目前还不能断言,但至少前景让人不容乐观。对于城市,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曾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联合国人居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也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道路才合乎社会规律和人们愿望?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三个观点:第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即人”;第二是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第三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城市生活,并不都是美好的。城市化的急剧膨胀,生活反而多了一重不美好的可能。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失谐的城市,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构成对“美好”生活的严峻挑战。要想在城市里享有这“美好”,人类得付出比从前更多的努力,更持久地奋斗。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任重而道远 。“一切始于世博”——这是世博会的一个著名口号。通过一届世博会,展示出人类未来城市的前景,展现出人类为改善城市生活而进行各种革新的精神,并探寻出有创造性的解决之道。也许,这正是我们希望在本届世博会结束后所能够看到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