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跨国寻亲故事。
半个世纪前,受现实所迫,一家人骨肉分离:妈妈和女儿回到苏联,爸爸和儿子留在中国。半个世纪后,世事巨变,当年的孩童已成为白发老人,但他对妈妈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渴望见到远在异国的生母,通过各种途径苦寻。一别55年后,命运的奇迹终于出现:在莫斯科,他见到了妈妈,恍若隔世、恍若梦境,妈妈的道道皱纹、乡音、佝偻的身躯、半个世纪的风霜,61岁的老人扑通一声,跪倒在80岁的妈妈面前……
骨肉分离,跨国情缘终告结束
黎远康的爸爸名叫黎怀钰,1914年生于四川成都。13岁时,黎怀钰到一家兵工厂当学徒,期满后来到成都双流机场做机械师。后来为了谋生,黎怀钰到了新疆,认识了在医院当护士的苏联姑娘瓦莲金娜·尼古拉耶夫娜。
瓦莲金娜生于1929年,随当兵的父母来到中国后,在新疆喀什一所医院工作。
黎怀钰和瓦莲金娜相爱了,坠入情网的他们最终结为夫妻。1947年,夫妇俩在甘肃酒泉生下女儿阿拉·阿列克桑德洛夫娜。第二年腊月二十三,在兰州生下儿子鲍里斯。夫妇俩给女儿和儿子起的中文名字分别是黎远礼和黎远康。
新中国成立后,黎怀钰夫妇响应国家号召,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东北。黎怀钰先后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矿山机器厂工作,妻子瓦莲金娜则带着孩子在长春一所中学教书。
当时正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黎远康的记忆里,爸爸工作特别忙,没有节假日,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可以见到他。黎远康只有和妈妈、姐姐相依为命,他至今记得,在东北那间小宿舍里,妈妈准备的面包、牛奶和烤肠。
妈妈的亲人在苏联,也许是思念父母姐妹,也许是夫妻长期分居,1955年春天,妈妈瓦莲金娜听说家乡正分田地,便动员丈夫一起回苏联。可是,爸爸的亲人在四川老家,他特别孝顺,每个月发了工资都要给老母亲寄钱,当然不可能去苏联。
无奈之下,两人只好选择分手。可是,一双儿女怎么办?
那时,黎远康已经6岁,依稀记得当时的场景。“爸爸妈妈都是很民主开明的人,有一天吃完晚饭,就问我们到底跟谁走。姐姐选择跟妈妈回苏联,我觉得爸爸很可怜,就说我跟爸爸留在中国吧……”
父母算是达成了协议。可是,妈妈终究是妈妈,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没有人舍得随便放弃。临行前一天,她对丈夫谎称第二天下午出发,实际上,她在第二天上午就带着姐弟俩登上了从沈阳经满洲里至苏联的火车。黎远康清晰地记得:“妈妈搂着两个孩子,先是坐绿皮车,后来是闷罐车,这样一直到了满洲里。”
黎远康的爸爸回到家,看到空无一人,顿生不祥之感,立即寻找母子三人,并给侨办打了电话。最终,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即将走出国门的母子三人在满洲里火车站被拦下。当时,距火车启动只有5分钟了。
后来,黎远康的爸爸赶到。一家四口相对无言,默默流泪。他们在满洲里又共同生活了一个星期,大人们的痛苦,小孩子无法体谅。那时候,黎远康只是跟姐姐在院子里玩。多年后,想起隔着玻璃窗争执的父母,黎远康还会黯然泪下。
最终仍是分别。站台上,爸爸牵着黎远康的手回沈阳,妈妈牵着姐姐的手回苏联。妈妈和姐姐要上火车了,年幼的黎远康一边帮她们擦泪水,一边说:“妈妈,你不要哭;姐姐,你不要哭。我和爸爸一星期后就来找你们……”
黎远康没想到,原以为一个星期就能见面的妈妈,一别竟然就是半个世纪。而他的爸爸妈妈,这对乱世里结合的夫妻,一直到死,都未能重逢。
寻亲路上苦苦想妈妈
爸爸文化水平不高,在沈阳时主动上夜校学文化,黎远康就随爸爸一起上夜校。爸爸上完课,常常把熟睡中的黎远康抱回家。有一天半夜醒来,黎远康看到爸爸在纳鞋底,他心想,如果妈妈在该多好!
1956年秋,作为“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由苏联援建的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为中信重机公司)破土动工。爸爸要到此工作,黎远康也跟爸爸来到了洛阳。
爸爸爱学习、肯钻研,成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工人工程师之一,在工人中也很有威望,还当选了河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看着与妻子相见无望,黎远康的爸爸再婚。此时,黎远康在子弟学校上学,作为混血儿,他自然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每次受伤害回家,他都会拿出和妈妈的合影,跟妈妈说话,流泪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1968年,高中毕业的黎远康进入洛阳矿山机器厂当了一名工人,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谁有海外关系谁就有可能会被当成特务,他不能找妈妈,思念只能偷偷藏在心里。
1972年,黎远康结婚,第二年有了孩子。抱着自己的孩子,黎远康常常掉泪,妈妈要是看见自己的孙子,不知多开心!岁月流逝,黑发变白发,不变的是骨肉亲情。从小到大,黎远康一直盼望能见到妈妈和姐姐。每当看到别的孩子摔倒后有妈妈抚慰,他心里特别羡慕,觉得那是最大的幸福!
离开中国前,妈妈带着黎远康和姐姐在长春一家照相馆照了合影照片,那张照片是妈妈留下的唯一纪念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一直精心保存着照片及底版。太想妈妈时,他就把照片偷偷拿出来看,看着看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他默默地呼唤着妈妈、姐姐和自己的俄文名字……
1982年,黎远康的爸爸患上淋巴瘤,病情一日重于一日。黎远康突然意识到,如果找不到妈妈和姐姐,那将是两代人的遗憾。他跟爸爸说了想法,爸爸没有说更多,只是点头。那一刻,黎远康觉得爸爸一直对妈妈有感情,如果他有条件,也会设法寻找……黎远康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远在异国的妈妈和姐姐。1983年爸爸去世,黎远康踏上了寻亲路。
中苏关系解冻后,只要有人去苏联,黎远康都要认认真真地写好信,托人带过去,信里面夹着那张发黄的合影。1988年,黎远康给国务院侨办写信,侨办将信件转交给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大使馆工作人员回复说,中苏两国红十字会已有正常的工作关系,建议他与两国的红十字会联系。后来,黎远康向中国红十字会寻求帮助,但一直没有结果。
黎远康先后向苏联驻华大使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写过无数封求助信,大都石沉大海。他从未放弃,觉得总有一天妈妈能看到信。后来,有人介绍他去北京找国际红十字会,很多国外的寻亲都是通过这个协会找到的,于是他去了北京,在填了许多英文表格后,仍是杳无音信。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