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发生有时间规律

  人体的生物代谢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春夏秋冬,日落日出,都与生命规律有关。冬季天冷,血管收缩,血压就偏高;冷风过境,交感神经兴奋性变化,血压就波动;夏季炎热,血管扩张,血压偏低,出血多,血黏度偏高,易形成血栓。

  清晨,日出东方,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即开始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开始上升,代谢加快,血小板活性增强,血黏度上升,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易使粥样斑块破裂。斑块破裂后,使胶原及内膜下基质暴露,导致血栓形成而堵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早上6~11时是全天最危险的时刻,故国外有学者把这段时间称为“魔鬼时间”。

  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有一定规律性。一年当中,以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最高;一周当中,以周日、周一发病率最高;而一天当中,则以早上6~11时之间发病率最高。因此,人们要顺应生物钟,生活作息时间要有规律。特别是老年人,人越老,生物钟越固定节律,顺应性越差。我们见到一些自认为健康的老人,不服老,时间安排紧张如同年轻人,出差、讲学、旅游,以致劳累猝发心肌梗死;而一些体弱多病者,因生活规律,反而会颐养天年。

  

  据《医药养生保健报》

  编辑/平湖秋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