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步入官场刚刚7个年头,四川邻水人李准就已被任命为署理广东水师提督的要职,这一年他才34岁。
作为清朝最南端一支海军力量的长官,他的军队所辖制的,将是广东以南那一片最广大的海域。做广东水师提督后,李准日常的事务,依然是剿匪、练兵、巡防、镇压党人起义。年复一年,他的舰队仅是在内江近海航行巡视,而在更远更广阔的洋面上,却迟迟未见大清海军飘扬着的龙旗。为此,李准曾不无沮丧地感叹,作为一名近代海军的首领,他的职责竟与旧日做巡防营统领时毫无两样。
直到1909年,一些出海归来的渔民传来东沙被占的消息。
东沙危机
光绪末年,广东。又到出海的时候,一群渔民如过去一般纷纷乘船入海,不料一场不期而至的台风打乱了他们的计划。风暴里,渔船沉没者不计其数,幸存的人们漂流到一座岛屿,被岛上的居民救起,但颇为奇怪的是,他们却听不懂岛上居民说话。被救的渔民中,方言种类已够繁多,竟然无一种语言能与岛民沟通,人们不由得大惑不解。待风暴过去,天气转晴后,渔民们看到岸上竖立着的“红心白地”的旗帜,方才明白这岛屿已被日本人所占,难怪语言不通。
渔民等台风平息后,一部分返回广州,便将经过情形传播开来:东沙岛已被日本人所占,有消息甚至夸张地说,日本人已在岛上有十余年了,而我们竟茫然无知。虽说传闻里不免有道听途说的成分,但毕竟令清朝政府意识到了东沙的危险,而以这样一种方式获悉情报,这对于一个近代国家的防卫而言又是莫大的讽刺。
更为尴尬的还有,虽可约略判断,日本人所占乃中国渔民世代活动之地,但对于该岛的确切位置,政府竟然“无图籍可证”,待要前往调查,而广东水师又一时无法派出可供远洋巡航的舰船。
无奈,政府只得先从船户中打探消息。广东水师在香山寻访时,有老渔户告知:当地渔民每年往东沙岛三次,自正月开行,至四月回澳门,为第一次。五月至八月,为第二次。九月至十二月,为第三次。过去几十年间,已有同往伙伴132人不幸丧命,均在岛上安葬。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左右,有大兵轮一艘,载有日本人200余名,有携剑者,有携刀枪者,不准他们在此岛捕鱼,即刻开行。他们不允,日本人遂将舢板四只打烂,将木料扔到海里。香山渔民还曾目睹:就在此三四日前,又见一兵轮日本人登岛,将大王庙、兄弟所尽行毁拆,用火焚化。岛上原有坟冢百余座,也被用铁器掘开,取出骸骨,随后又砍伐岛上树木堆起,将百多具尸骨尽行烧化,推入海中。这些行为无疑旨在消灭有人在岛上活动过的痕迹。
1909年初,广东水师终于协商从南洋舰队调来了“飞鹰舰”,由吴敬荣率领,开始前往东沙调查情况。吴敬荣在岛上所见证实了渔民的消息,早在两年前,日本商人西泽吉次便从台湾来到此岛,见岛上鸟粪丰富,便带领百余名工人驱走中国渔民,经营起采掘磷矿、肥料的生意。此时,岛上已有工厂三座,办公室一座,并有制淡水机器,此外岛上还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十余里的轻便铁道,连接起岛屿南端的码头。西泽将这座“无人荒岛”命名为“西泽岛”,并在岸上竖起木牌,升起日本国旗。
获取证据后,两广总督张人骏与日本驻广州领事交涉。日方称,日本从未对东沙主张过主权,但东沙确系“无主荒地”,若中国主张主权,则应提供更早时候中国地方史志或航海图籍资料。但中国文献向来“只详陆地之事,而海中各岛素多忽略”,据《李准日记》记载:“外部(外务部)索海图为证,而航海所用海图为外人测绘,名此岛曰布那打士(即Pratas),不足为证。遍查中国旧有舆图各书及粤省通志,皆无此岛名。”这又令清朝政府一时慌乱起来。
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手忙脚乱。要从中国浩瀚的文献中寻找东沙岛归属的证明,无异于大海捞针。
就在中方竭力搜寻文献证据的时候,广东按察使王秉恩告知李准,乾隆年间高凉总兵陈伦炯著有《海国闻见录》,书中有此岛名。李准便当即据此图与日方交涉,使务必交还此岛。虽然日本公使又拿岛上财产继续谈判,但李准以证据确凿,态度也强硬起来。最终通过外交手段收回了东沙岛。
护卫南海
在与日本人往来交涉的过程中,李准保护南海主权的意识也油然而生。当时的南海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从东亚的历史来看,日本人占据开发东沙岛也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尤其占据台湾后,日本为“开拓万里波涛”继续向着南方海洋不断扩张的结果。而整个南海其实早已处在列强们虎视眈眈的紧盯之下了。早在1883年,德国人就曾到西沙、南沙群岛进行调查测量;1908年,英国人则提出在东沙建立灯塔,以便航运;1909年初,法国驻越南总督突然向清政府发出照会,也觊觎起南沙、西沙群岛。
在交涉东沙之时,李准便考虑到,南海之上如东沙岛一样被荒弃不理的无人岛屿也肯定不少。当时,广东水师左翼分统林国祥告诉李准,距琼州榆林港以西约二百海里处,即有群岛,西方人称之为Parcels(即西沙群岛),距香港约四百海里,凡船只由新加坡东行到香港,必经此线。
于是,为避免重蹈东沙被外人强占的覆辙,李准随即主张立即前往考察,以将先他们“收入海图,作为中国之领土”。他将此意上报两广总督张人骏,得到张的赞同后,李准便迫不及待地安排起南海考察之事。
那个时候,也许是李准作为广东水师提督4年以来最为激动的日子,他在日记中写道:“余极欲探索其究竟。”一种无法掩饰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显而易见。这种急切,也许有因南海局势带来的紧张,但可能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海军长官,4年多来,他终于可以到更远、更辽阔的海域上肩负使命、开拓功业。
当时,似乎任何困难都已无法遏制李准急欲出海的渴望,可他手下的广东水师是怎样的一支海军呢?广东原是近代海防首冲之区,也是清朝旧式水师力量最强的地区,但19世纪70年代,清朝发展近代海军以来,海防的战略便是以京畿为中心,向外逐层设防,第一层为津沽、旅顺、威海卫一线,由北洋水师镇守:第二层为长江、江浙一线,由南洋水师镇守;第三层为福建、台湾一线,由福建水师镇守,作为最外一层的广东则独为一镇。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