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中受托,为犹太朋友保管藏书
1889年,林道志生于浙江黄岩。少时嗜书的他,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当年的私塾先生曾经找到林父,将预支的学费退还给他:“孩子太聪明,没有更多可教了。”退出私塾来到上海,林道志即前往商务印书馆做工,一边谋生一边读书习字。曾每顿只靠豆瓣撒盐拌饭,即便如此,他还是很早就萌生了办个义校,让穷苦孩子也有书读的念头。
上世纪30年代战事纷乱,全家人的生活仅靠林道志与长子艰难维持。年幼的女儿求学一度时断时续,但最重读书的林道志从未让她真正辍学。待到生活略微宽裕时,林道志决心办学校。在读了几册化学方面的书籍以后,他在自家办起了生产肥皂和复写纸的手工作坊,然后拿着做生意赚来的钱,办起一座私立小学——“慕义学校”。尽管是成本不菲的私立学校,笃信“有教无类”的林道志,依然以微薄的收入免费招收贫困百姓的孩子。
正是那一时期, 希特勒决意灭杀犹太种族,很多国家怕惹祸上身都对犹太人关上了大门,不许他们入境。而上海成了犹太人求生的“诺亚方舟”。当时提篮桥地区一下拥入2万多名前来避难的犹太人,林道志的学校也接收了一些犹太孩子。其间,犹太人卡尔同他不断有所接触,他俩由熟悉而成知心好友。林得知卡尔曾在德国任过校长,于是请他到慕义学校任教。
1943年前后,日军即将开始轰炸的消息四起,一部分犹太人开始撤离。卡尔校长无奈,在他离开上海之前,将2000余册重要的英文、德文、希伯来文书籍,包括一些珍贵的宗教书籍全部寄存在林家,书上多有编号,很多盖有“保罗中学”图章,想必保罗中学是卡尔在德国任教的学校。卡尔拜托林先生:“请好好保存这些图书,我会回来取的!”
林道志看到,这些珍贵的藏书,大多是布面烫金精装,既有《圣经》故事,也有印刷精美彩色的童话绘本,有些画册中人物、动物的手臂、腿脚等肢体可活动,构思巧妙。
就在犹太难民撤离不久,提篮桥不少本地居民也开始举家逃难,林道志带着全家逃往家乡浙江黄岩。他们来不及带太多行李,却雇了10名挑夫,用一个个大箩筐挑走了所有的书。与书同坐在箩筐里的,还有不满6岁的次子林尚义。
不久炸弹果然投到这片区域,大多数房子被夷为平地,林老先生的家和周围很多房子都遭到很大破坏。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书籍因为跟着林家人而安然无恙。
奇迹!数次遇险均转危为安
去黄岩走水路。上船前,书一度被日本人扣下。他们告诉对方这是犹太教会的书,这才涉险过关。
而在水上,他们又遇上一艘来势汹汹的强盗船。当时,一叶扁舟似的小舢板在水面上全速行驶,船老大奋力划桨不止。这时小舢板上挤靠着林道志和他的全家老小,小船中间还摆放着装有2000多册书籍的几个箩筐。
林道志始终担心小船超重倏然倾覆,书被大雨淋湿浇坏,忧心忡忡的他不断用油布等物加盖那些大箩筐。忽然,有汽船“嘟嘟”的引擎声传来,他循声望去,只见船后面有小汽轮强盗船一路全速追来,水面风平浪静。强盗船步步逼近,书被抢只是时间问题。林道志近乎绝望,眼看着要失信了,情急之中的他拉着船老大,拼命喊道:“撑帆!撑帆!”
林道志连忙让船老大升帆,但固执的船老大就是不肯,“你看这河上哪里有风,桅杆上的绳子、小旗子都纹丝不动。”他比船老大更固执:“咳,你升嘛,帆升上去,风就会来的。”
船老大终于拗不过他,因被追逐于危难中,小舢板第一次在无风的晴天扯起了满帆。没想到奇迹突然出现了,扬帆的瞬间,水面上狂风大作,风帆助航,无助的小舢板终于逃出了盗匪的视线,最后侥幸地逃脱了海盗船的追赶。
此后,这批书跟着林道志几经辗转,最终还是从乡下老家回到了上海提篮桥家里的一个亭子间。到了1966年夏,这批书再次险遭不测。当时谁都以为,它们再也躲不过一场浩劫了。那天下午,林道志的小儿子林尚义用“斯必灵锁”死命顶住家门,外面一片喧嚣,等着抄家的红卫兵包围了这座习惯安静的石库门。他很快招架不住,红卫兵破窗而入。厢房、卧室、客堂间,上上下下地扫荡,最后,所有人的脚步停在了这间神秘的亭子间。
亭子间里的书没有逃过他们的眼睛。这些大都泛黄、发碎的外文洋书被视作“淫秽黄色书”、“大毒草”。领头的一个家伙厉声喊道:“拉出去烧掉!”时间不长,书被一批批拉到门外的一处空地上,红卫兵挖了一大一小两个坑,将书扔进去准备焚烧。一旁的林尚义却早已近乎绝望,他冲回亭子间,跪倒在地。
然而,就在林家人近乎绝望之时,奇迹再次出现:只见晴朗的天突然出现了雨点。雨越下越大,直至红卫兵们无奈改变原定计划。他们将书运回房间,贴上封条,抛下一句:“过几天再来!”然后,一帮人匆匆离去。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第二天,年届耄耋的林道志亲自奔赴宗教局。他反复解释,这批书绝不是“大毒草”,“这不是我的,是别人的”。宗教局下达了封存令。这批书被原封不动封存于它所在的亭子间。原先亭子间里的餐桌被搬出,林家为此在走道上吃了一年饭,直至封条被允许拆封。
“幸亏这场大雨及时而至,才使这批藏书再逃一劫。真是命中注定,这些犹太人的书不该被夺走。”林道志的小儿媳、65岁的潘碌女士激动地说。
1981年2月,92岁的林道志在睡梦中辞世。因为有腿疾,他在楼下卧室的床上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两年。其间,林道志心中最牵挂的,依然是咫尺之遥却遥不可及的这些书。未见到卡尔身影,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大儿子早已去世,林道志希望在小儿子林尚义手中,这批书能够等来它们的主人。这是他的遗愿。
此后,林尚义继续寻找和等待书的主人,但同样无功而返。2006年,林尚义突发疾病猝然离世。他的妻子潘碌和外甥孙礼德接过了接力棒。
虽说林家3代关于他家二楼亭子间的“书库”秘密鲜为人知,但最终还是被某些外人得知。孙礼德说,不少书装帧精美,凹凸印刷,封面还烫金。“这可是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东西,堪称文物,值大钱了!”有人曾怂恿孙礼德从书箱里拿出一些当“古董”卖掉。他闻听后深为震惊:“亏你想得出!”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