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打造“高墙作家”:人生倒着也能写

  他出狱后相继出版了《走出高墙》等5部著作,每部著作都留下一个长期不变的电话号码,随时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律事务咨询。他开创了劝导犯罪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先河,

  10多年间,他让45名罪犯主动投案自首。他创办了“深圳市阳光下之家社会帮教服务中心”,获得全国唯一一家民政部门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证书。他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表彰。他先后获得“广东省10大新闻人物”、“全国10大法制人物”称号等几十项荣誉。他就是走进监狱又走出高墙的社会活动家王金云。

  人们总是避而远之

  王金云,1978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1998年,王金云从湖北一所大学毕业,大学期间,他被授予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毕业后,回到湖北黄冈政府部门工作,但是,工作后他才发现,这种朝九晚五的工作,他并不喜欢,他厌倦那种上班聊天、下班喝茶无所事事的悠闲生活。正好,有个单位招商引资,他就跟着人家来到了深圳。深圳的高速发展,让他找到了用武之地,也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觉得找到了实现梦想的地方。他回到家乡,辞掉了被人羡慕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来到深圳。1999年1月,他带着500元南下深圳。深圳是个高消费城市,人人都在为生活忙碌着、奔波着。他凭借能力,在一家公司负责国际货运代理工作。王金云每天早出晚归,月收入达2万多元,比在家乡时每月多收入1.4万元。这让他觉得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这种希望中生活,他感到十分快乐,看到了美好的远景和幸福的未来。

  1999年12月,王金云转到一家集团公司任办公室主任。后被调到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当部长,年薪20万元,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在校友的推荐下,他准备去香港中文大学走读MBA的课程,提升学历。他以公司的名义向深圳市公安局申请了非公务港澳往返通行证指标。公司一位领导说有朋友需要,他就将指标转让出去,人家给了他1万元好处费。2001年3月29日,他被请到公安局,后来又被带到派出所关押。第二天,他被戴上手铐送往看守所。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会与看守所和监狱有联系。当时,他心理压力很大,觉得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2001年12月,法院以出售出入境证件罪判了他两年有期徒刑。进监狱前,他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女友他现在的状况,是否分手让女友自己决定。2002年1月10日,他被转到广东武江监狱。到了监狱,他就问牢头:“我的房间在哪?”那人指着他的鼻子问:“你是干啥吃的?你是哪个级别的领导干部?”那人一上来就要揍他,幸亏被人拉开。牢头说:“你到靠近厕所的门口去睡,新来的都是这个待遇。”

  监狱里的生活就是吃饭、劳动、睡觉,每天都是这样循环着,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喜欢每天走到窗下晒晒太阳,感觉身上有了点暖意。最让人兴奋的是能听到自己来信的喊声,能收到一封家书那是最幸福的事了。如有闲空,他会记日记或写点文字,他在监狱里写了400多万字的日记,还写了300多首诗歌,也有对出狱后的一些思索文章。

  在监狱生活中,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由于会写点文字,很多人让他代写家书,或者上诉书。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他感到还比别人强,还有用武之地。记忆最深的是,有一个抢劫犯,知道自己死罪难逃。罪犯身材高大,戴着脚镣,大家都惧怕他。他过来,弯着腰,低着头,轻声说:“我想麻烦你一下,帮我给女友写一封家书。”罪犯在陈述过程中,流泪不止,多次提到对不起女友,希望如有来生,再相聚。这个讲述过程,也让王金云内心伤感。王金云说:“其实,即便是罪大恶极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现在回想起来,在心情最低落的时候,在最孤独无助的日子里,是写作让他感受到内心充实,写作让他对新生活有了美好的期盼,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他感谢监狱领导对他的思想教育,也感谢领导鼓励他勤奋写作。后来,他把日记重新整理,写成描写监狱生活的长篇纪实小说,取名叫《走出高墙》,由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3年3月28日,王金云刑满出狱。他还想在深圳打拼,开创未来。他开始四处找工作,但是,每次都是碰得头破血流,人家看过他的简历就说:“蹲大狱出来,这工作不好找吧。”他不知道人们对进过监狱的人,为什么会另眼看待。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感受到了:有过不光彩的过去,有过污点的人,人们总是避而远之。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他换了5份工作,到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

  顺利回归社会的人

  听人劝,吃饱饭。王金云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在简历中隐瞒了“劳动改造”的经历,很快找到了工作,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他工作得非常出色,受到重用。他有点飘飘然了,在一次饭桌上,他借着酒劲说起了自己有“劳动改造”的经历。一位副总说:“领导信得过你,你只要把工作干好就行了。”听到鼓励的话语,他一夜无眠,兴奋不已,他庆幸自己有能力不怕找不到饭碗。可是,第二天早晨,他就收到了这个月的工资,还有一份辞退通知。他当时就蒙了,他不知道社会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但是,他终于明白,这个污点,就像豆腐掉到灰堆里,洗不净了。

  离开那个单位,王金云不知道该去哪里,他也不敢告诉父母,怕父母跟着操心。他想自暴自弃,或干脆游手好闲,不学好了。一个人捧着酒瓶,边走边喝。他想抽刀断水,借酒浇愁,或者想与世隔绝,终老山林。内心苦闷,无处诉说,一天,他把这些痛苦的经历和迷茫的心理写成文字,发到一家网站的论坛上。没想到,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有给予充分理解的,有给予倾心劝说的,也有跟着大倒苦水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不过,他还是为能找到一个诉说心里苦闷的地方而高兴。没想到,跟帖的网友太多了,其中有不少是跟他有相同遭遇的人。人都需要倾诉和倾听,那时他就萌发了创办失足者网站的冲动。有一个朋友邀请他去其公司上班,任行政经理,他满口答应。

  为了能够抱团取暖,倾诉内心痛苦,在2003年9月,王金云用打工积攒的1万多元钱,创办了公益网站“中华失足者热线”。网站一开通,就有很多人来发帖,有交流情感的,有诉说自己烦恼的,有交流互动,也有热情鼓励。

  在网上,有一个叫江林的网友是这里的常客,江林经常在网上鼓励他,充分肯定他的工作,让他深受鼓舞。直到见面,王金云才知道江林是个心地善良、美丽大方的潮汕姑娘,真名叫蔡玲子,在蛇口一家公司做人事管理工作。此时王金云创办了“阳光下之家”,两人相互关怀,相互支持,相互爱慕,并把爱洒向更多失足者,最终,两人日久生情,共同牵手走在一起。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