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红线女:两任丈夫谱写传奇情缘

  2013年12月8日,一代名伶红线女因病逝世,享年89岁。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送去了花圈致意。作为粤剧一代宗师,创立了“红派”表演艺术的红线女,与豫剧的常香玉、黄梅戏的严凤英、越剧的袁雪芬并列,被公认为国宝级的地方戏曲四大名旦,并为粤剧成功“申遗”做出了巨大贡献。风华绝代的她还是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生平主演过70多部影片。在两段传奇婚姻的陪伴下,这位粤剧皇后走过了怎样坎坷而耀眼的一生?

  救场成名,20岁嫁给“西关大少爷”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1924年出生于广州。尽管父亲是位成功的药材商,但其家庭与粤剧有着很深的渊源——堂伯父曾是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会首,外祖父是著名粤剧武生,舅舅和舅母也都是粤剧名伶。从六七岁开始,她便常随母亲去看戏。

  1938年,邝家的生意因日本侵略而破产,小康家庭转眼间变得一贫如洗。邝健廉的哥哥姐姐都被送去读书,甚至留洋,但轮到她读书时,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小健廉不得不中途放弃学业。母亲要送她去学戏,但父亲执意不肯:“成戏不成人,情愿抱在一起饿死,也不能让阿廉去学戏。”在当时,唱戏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下九流”的行当,不光彩。为了生计,小健廉虽然年幼力单,但每天都要去卖淡水给富人们,以赚取微薄的收入。

  后来在舅舅的极力劝说下,父亲才允许邝健廉去香港,拜舅母为师学唱戏。自进入舅舅舅母所在的戏班起,小健廉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做人做事,“既要成戏,也要成人”。很快,她得到了第一个艺名“小燕红”及第一个舞台角色——大戏《六国大封相》中一个骑马的小妇人。从此,这个尚有些懵懂的女孩便这样和粤剧艺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无论岁月沧桑,世情坎坷,她始终痴心无悔。

  1940年,一位粤剧界前辈因喜欢小燕红的聪明好学,在指点完她的发声技巧后,给她讲了一个《红线盗盒》的故事,他认为“小燕红”很有些红线女的侠肝义胆,于是建议她改艺名为“红线女”。此后,邝健廉便正式改用红线女这个艺名。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攻占香港后,强迫演艺界开工演出,以粉饰太平。广东顺德籍粤剧大师马师曾誓死不从,带着众徒弟从香港逃往澳门,再辗转投奔大后方,组织了“天平抗战粤剧团”,在两广地区“以演代战”。

  离开香港后,红线女经人介绍参加了马师曾的剧团。直到进团的第二天,她才首次见到马师曾。“我和剧组的人正在排练,不久听到三楼有人下楼的步履声。抬头望去,看到一位40岁开外,方面大口,神采飞扬,十足广州‘西关大少爷’模样的人。他才下到二楼,就冲我们喊:‘各位辛苦!’声音坚实有力。”这是红线女在纪念马师曾一百周年诞辰的文章中,回忆她与马师曾初次见面时的情形。她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像读书人的样子,但又不修边幅,穿双拖鞋就下楼见客了。

  此后,唱功不俗的红线女,成了天平剧团的第三花旦,随马师曾和演员们沿着广东遂溪、陆川、郁林等小县城,一路走一路演。通过接触,红线女发现鼎鼎大名的马大师虽凭借独创的“乞儿喉”,成为驰誉海内外的“马腔”,还出演过多部电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但平易近人的他却没有一点“明星”架子,跟什么人都能打成一片。经马师曾指点,红线女渐渐学会拉腔、偷气,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马调红腔”。

  1943年初,在肇庆演出马师曾的《刁蛮公主憨驸马》时,本要演公主的花旦蓝茵突然肚子痛不能出场。可锣鼓已敲响,马师曾就让红线女顶替蓝茵上台。她心怀忐忑,一边上妆一边紧张地翻曲本,硬着头皮去救场。不料,因红线女的演唱韵味悠长,吐字清晰,唱腔婉转缠绵,观众竟十分喜欢,她也由此升为第一花旦。那一年,她19岁。

  马师曾因教戏经常接触到红线女,并渐渐对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孩产生了情愫,而红线女对亦师亦兄的马师曾也颇有爱意。“我最欣赏的是他两点——一是爱国之心,二是他对粤剧的坚持。”多年后,红线女对为她写书的作家说。

  1944年,红线女与马师曾结婚,夫唱妇和,联袂献艺。1945年抗战胜利后,夫妇二人移居香港。

  到香港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本领,红线女四处拜师,她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向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虚心请教……几年后,她博采众长创造出“红派”艺术,开辟了粤剧表演的崭新时代。她的“红腔”在高音域创造了难以攀登的高度,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此后,红线女凭借在粤剧和电影两方面的成就,在香港受到的追捧竟超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离婚返乡,与战地记者华山相爱

  1950年,红线女与丈夫在香港组建红星粤剧团。此时,夫妇俩已经生育了两子一女。然而,就在两人攀上事业高峰时,“老夫少妻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之处难与外人道也。”红线女的小儿子马鼎盛先生在其自述的《朦胧的年代》一书中,曾这样描写母亲的感情生活:“母亲的第一段婚姻并非自愿,因为两人的年纪与性格相距很远,幸好事业上是最佳拍档……”

  由于夫妻感情产生了裂痕,1955年,红线女与马师曾离婚。随后,两人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放弃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和优越生活,怀着赤子之心,携儿带女回到广州定居。他们虽然离异了,却仍然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1955年底,毛主席给红线女题字写信说:“要做人民的红线女!”她铭记此言,立志要做一名红色艺术家。此后,演过四大美女的红线女,也塑造了一批让周恩来叫绝的革命女性。无论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还是江姐那样的革命先烈,她都演绎得扣人心弦。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缠绵似高山流水,红线女声音的功力、穿透力、张力……令台下观众连连叫绝。

  一时间,红线女红遍大江南北,观众遍及东南亚和美洲。当年不仅金日成和胡志明点名要看她的表演,苏联和东欧的观众也为之折服。周总理观看她的演出后,把“南国红豆”的赞誉给了粤剧。

  1963年马师曾因病去世,红线女独自将3个孩子抚养长大,并开始寻找真正的爱情。但10年浩劫的来临,使她经受了挂黑牌、剃光头、扫大街的厄运,后又被押送到粤北的三德农场改造,步入了人生中最为黯淡的一段时光。所幸的是,灾难过后,红线女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爱人——相同经历的战地记者华山。

  红线女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能吟诗作词,能编剧本,还能写优美的散文。因此,她早就关注华山,钦佩华山,并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和他成了朋友。华山复出后,赴京演出的红线女会和他一起吃饭聊天,两个同病相怜的离异男女经常在一起谈文学、苦难经历、各自的儿女……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感情也逐渐升温,直至发展到谈婚论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